材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问: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1:49:04

材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问:孔
材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问: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材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问:孔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在《论语.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为:
有子说:“礼虽是从区别来入手,但礼的应用却达到了和谐的目的。先贤圣王治国之道哪才是美啊!不论大事小事都是这样做的。但有些事也不去做的,比如说为和而和不按礼的要求去做是不可取的。”
解读:
和既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构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是儒...

全部展开

在《论语.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为:
有子说:“礼虽是从区别来入手,但礼的应用却达到了和谐的目的。先贤圣王治国之道哪才是美啊!不论大事小事都是这样做的。但有些事也不去做的,比如说为和而和不按礼的要求去做是不可取的。”
解读:
和既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构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是儒家文化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和的内涵,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则为“多样性的统一”。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在《论语疏证》中曰:“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有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是礼在施行过程中自然形成与达到的一种自然融和的状态与现象。“知和而和”中的第一个“和”,是名词,是对“礼之用,和为贵”的认识,认识到“和”是目标了;第二个“和”是为了和的目的而去和,是动词,是指人的行为。
有子认为,礼的推行与应用以能达到融合、和谐是最为可贵。但是,必须有条件讲过程,如果一味地讲“和”,把“和”当成了一个必定目标,变成了“为和而和”,不再经礼的调节与约束,省略了事物多样性的融合过程,也是不可取的。再或者说:不按应有的秩序办事而达到的“和”是虚假的“和”。
“知和而和”讲的就是不以礼的要求与节制为过程的“和”,变成以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为和而和”。

我们将“知和而和”翻译成小学生造句的格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有子的意思。“知和而和”的句型翻译过来,则是:“知道要……所以要……”、“为了……而……”。

我们用这个句型看看都能造出什么样的句子来。
举例如三鹿公司,则是:
知道要蛋白质指标,所以要蛋白质指标;
为了蛋白质指标而蛋白质指标;
为了氮元素而氮元素;
这样一说开来现象就多了,问题就更广泛了。比如说:“为了形象而形象”、“为了产量而产量”、“为了里程碑而里程碑”、“为了引进而引进”、“为了开发而开发”。如果变成三鹿公司那样:“为了过检验关而过检验关”,将“知和而和”说成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都是不过分的。

其实,有子的这句“知和而和”揭示出来的正是“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这两种现象的危害。我们因此才能再进一步地认识到“和谐”必须是经过礼的“应行、应止”的不断调节下事物自然融合所呈现出的状态,如果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强行地、跃进式地改变事物的规律是不可取的。所以有子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这句话与曾子讲的“慎终追远”,刚好是人们对事情的两种不同的用心方向。“慎终追远”所讲是对事情一开始的慎重,对事情后果的责任,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也与佛家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思想相一致。“知和而和”是为了目的而目的,是对某种固定目标的一味追求,所以有子交待“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理解了有子的这句话,关于宋代赵普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好理解了。
(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537f470101580e.html)

收起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

全部展开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收起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全部展开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收起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有不知者.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翻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有不知者.“固”字的解释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原文 翻译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的学问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意思是什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的鉴赏大概只要100来字就好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材料性高中作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成语) 材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问:孔 变成成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