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练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7:05:01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练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练习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练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这句的意思是:陈纪七岁时,便在门外玩耍、嬉戏.
“门外”,本来是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常有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古代汉语中的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首先讲下“门外”是地点名词,后面“戏”是动词,名词不能修饰动词,所以“门外”作状语,修饰“戏”,在门外玩耍。
**作状语其实很容易识别,因为状语修饰动词,所以动词前的基本上是状语,比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因为要修饰坐,解释为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全部展开
首先讲下“门外”是地点名词,后面“戏”是动词,名词不能修饰动词,所以“门外”作状语,修饰“戏”,在门外玩耍。
**作状语其实很容易识别,因为状语修饰动词,所以动词前的基本上是状语,比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因为要修饰坐,解释为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收起
原文出自《世语新说》中“元方答客”故事的内容。原文中的“门外戏”是状中短语,其中:名词“门外”充当动词“戏”的状语。
所以: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大意为: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名词做状语是文言文的独有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在先秦并不常见,到《史记》才增多的。名词做状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喻性的,另一种是实在性的。
全部展开
原文出自《世语新说》中“元方答客”故事的内容。原文中的“门外戏”是状中短语,其中:名词“门外”充当动词“戏”的状语。
所以: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大意为: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名词做状语是文言文的独有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在先秦并不常见,到《史记》才增多的。名词做状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喻性的,另一种是实在性的。
1)比喻性的状语是用名词作比喻来说明有关的行为或人、物。这种状语如果用人、物的外形作比喻,常说明某种形态;如果用人、物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常表示完成某个行为时所持的态度。例如:
○《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
(野猪,像人一样站立并且啼叫)
本例中的名词“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是说“豕(猪)”站立起来像人,这是用人的外形来作比喻。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老人,像孩子那样啼哭。)
本例中的名词“儿”作状语修饰动词“啼”,是说老人象小儿一样哭泣,也是用小儿的外形来作比喻。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
本例中的名词“师”作动词“事”的状语,“师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老师的人,更不能当着主谓短语来解读,而是说像对老师一样,即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
本例中的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兄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兄弟,更不能当着是主谓短语,即“兄事之”来解读。而是说像对待兄弟一样,即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
2)实在性的状语不是比喻,而是某种事体确实与行为有关。事体可以是工具、准则、处所等。例如:
○《汉书·霍光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斩之:用剑斩杀他们。)
本例中的名词“剑”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工具。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法皆斩:依据法令都要斩首。)
本例中的名词“法”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准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按秦王的威势,而我(蔺相如)却敢在朝庭上呵叱秦王。)
本例中的名词“廷”作动词“叱”的事体状语,与“叱”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处所
注意: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用”或“拿”;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准则,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依据”、“凭借”;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