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串联词我急需关于“知礼守礼,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的串联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5:06:10

主题班会串联词我急需关于“知礼守礼,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的串联词.
主题班会串联词
我急需关于“知礼守礼,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的串联词.

主题班会串联词我急需关于“知礼守礼,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的串联词.
知礼,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话题.华夏五千年,它不知道被我们摆在了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上.古人早有语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没错,彬彬有礼,儒雅恭谦,从来就被认为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举止.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把这个话题反复强调,却是因为这之中已经有了某些被遗忘的因素.
中国古人是非常重视礼仪的.据《史记》记载,在孔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在游戏中教他礼仪知识.他给学生开的课程里,也包含了礼.他的弟子有子深谙礼的重要性,曾说过:礼仪的最大用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看看古代的书信,比如著名的劝降书《与陈伯之书》,那里面的曲折委婉、文采辞情,无不周详备至.不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单其开头结尾的礼节性用语,就含义丰富而且十分得体.
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都讲礼仪,林肯担任美国总统时,正值南北战争.他手下一名将军刚愎自用,吃了败仗.林肯怒火中烧,想写一封信狠狠批评这位将军.但落到纸上,最厉害的词句不过是:“如果我是你,我会……”这封信被著名演说家卡耐基奉为经典,因为它有爱而宽容.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将礼貌、礼仪视为一个人文明的尺度.
礼仪包含仪容仪表、孝敬父母、尊贤敬长、做客待客、社会公德、律己修身六个方面,它们的内涵都可归结为“敬、让、静、洁”四个字,其核心是自谦而敬人,目的是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近世以来对传统文化重于“破”而轻于“传”,对外国的礼仪也知道得很零碎.过去就有干大事者常不拘小节之说,“文革”期间便有很多人以“大老粗”自居、自傲,尤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更是风雅尘埋,礼仪凋丧.受影响者达几代人,父母不知礼,造成子女礼盲.以至于现在一些国人,常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笑旁若无人.有人主张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礼仪内容,看来是有必要的.学习礼仪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关键是有一颗尊重别人的心.如果心中没有爱和尊重,礼仪又有什么用呢?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但在现代社会中,“知礼”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这不应当成为我们背弃传统文化的理由.相反,当代人更要知礼,更要有一颗尊重别人的心.朋友们,记住,知礼方能自尊.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所谓“无上大雅”的画面:
走廊上,有些同学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教室里,一些人为了一点小事骂得不可开交,而众多围观者在一旁指手画脚;老师办公室门前,一同学连招呼都不打,就大摇大摆地闯了进去.
面对这些现象,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龚亚夫委员说:“我们的城市就是因为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事而失去了和谐.”这句话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感觉到身边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规范这些“小事”,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知礼”.知礼,是讲礼貌、懂礼节、行礼仪,彬彬有礼是有道德有修养、懂规矩尊重人的表现.
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将“礼”列为治国四纲之首.古人云:“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正处在腾飞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思想道德跟上发展势头,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上,以促进社会发展.
可是,偏偏有一些人的“知礼”观念淡莫.他们视“礼貌”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觉得文明礼貌是读书人的“酸劲”, 是富裕者的“把戏”, 甚至是当官者的“派头”,对于讲礼貌不屑一顾,我行我素.要么举止不雅,仪表不整;要么待人无礼,斤斤计较;更有甚者恶语伤人,粗话成风.他们的行为有损社会的和谐,有辱于“礼仪之邦”的名声.
为了发展,为了进步,我们呼唤“知礼”.这就是今天我为什么站在这里的原因.党中央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我们中学生应抓住这个机会,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那么,这要求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依我看来,首先,我们要懂礼,就是说要懂得“礼”的含义.所谓“礼”,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或是礼物,以礼相待”.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礼”.
我们在懂得了“知礼”的时代意义及其社会价值后,就要实践,就是说要把“知礼”做到实处.“知礼”不是一句口头空话,它体现在我们对人对物的态度上,因此,我们对人要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举止大方,以“知礼”的魅力去感动人.
然而,我们只做到有礼待人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自律.因为“知礼”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它是我们的一种内在修养.这就需要我们修身自律,进行自我管理、自立守则,知书达礼,品行端正.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可以观看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使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礼从小的方面看人的道德修养,从大的方面看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倘若一人不知礼,则四邻不得安宁;倘若人人不知礼,则整个社会就成为野蛮之地;要社会和谐发展,则要人人知礼,使知礼行为蔚然成风.现在广东省正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我们中学生理应抓住这次公民道德教育的机会,自觉地,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层次.那么,从今天起,让我们行动起来,讲礼,知礼,让世界少一些不礼貌的用语,多一些友善的行动,让我们的社会永远谱奏“知礼”的乐章!
我们知道,华夏千年文明,万里疆域,从来都以礼仪之邦为骄傲, 朱文公,越过孟子,追问董仲舒,上溯孔圣人.从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走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传承了许多的雍容揖让,礼尚往来;从公共汽车上的尊让老幼到外交场上的纵横捭阖,我们发扬着更多的文质彬彬,温良恭俭.即使在崇尚简洁的西方,礼节的存在也不被视为繁琐.十八世纪,英国的查尔斯爵士订立了一百二十八条交往守则,成为了后世华服丽装的绅士淑女们在餐桌,舞池及各种社交场合的金规玉律.
那为何无论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如此 崇尚礼节呢? 想来,礼节有以下三大好处:
第一,礼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面;第二,礼节可以减少摩擦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礼节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首先,礼节可以化解尴尬的局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分别与周总理和江青会面时的情景.
尼克松见到周总理时,主动伸出手来,周总理彬彬有礼地说:“欢迎你从大洋彼岸伸出手来.”
周总理礼貌的一句话,立即化解了紧张的气氛,使尼克松感到了愉快和友好,他说:“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同一星球上.”
彼此的礼貌与风趣,为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会晤,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
而相反的例子是,当尼克松第一次见到江青时,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过去怎么不到中国来?”这无礼而突兀的问话,令尼克松十分尴尬,双方的政见隔阂更加深了.由此可见,礼节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人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现,是人际关系适度和分寸感的表露.
其次,礼节还能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在瑞士街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行人匆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突然从十字路口传来一声巨大的碰撞,这时,无论是遛狗的妇人或是挥汗如雨的搬运工,都不由得像那路口望去,哦,原来是两辆轿车拐弯时撞在了一起,车头撞瘪了,还不轻.只见两架车上都走下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高大男士,他们径直向对方走去.也许您以为这又是一场争执.可是,他们谁也没说什么,反而紧紧地相互拥抱.十秒,二十秒,半分钟,一分钟.他们分开,用关切的眼神打量对方,友好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受伤,然后打电话叫警察,并掏出烟相互借火,边抽边等警察的到来.更奇怪的是,路上的行人只是瞟了一眼,就匆匆地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了.也许他们对这种极度的礼让与包容已经习以为常,也许他们明白,礼节既是粘合剂,又是润滑油,它的广泛运用能使社会机器更为高效地运转.
最后, 礼节还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
很多人不会忘记对陌生人以礼相待,却不记得对身边的人守礼.不要以为对待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就能够大大咧咧;不要认为对待血浓于水的亲人就可以毫无顾忌.如果我们能对他们恒敬以礼,他们就感到的不仅是自己的价值得到的尊重,更是回馈给他们点滴付出的感激.有两位教授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始终相互尊称以您,当他们的学生不解地问起时,教授先生回答说,您字的意思,就是把你放在我心上.原来,在看似被礼节疏远的称呼背后,竟藏着深重的感情!另外,假如我们能够及时地感谢为我们付出过的人,那对他们将是莫大的安慰!在西欧贵族的生活中有着一个规定,就是在王公大臣们享用过美味佳肴之后,必需将掌勺的厨师一一请出,感谢他们带来的盛宴.这简简单单的礼节所具有的意义不仅是褒奖与肯定,更是一种感恩!它让人们感受到存在的意义和付出的价值,体会到相处的融洽与生活的美好!同样,对于我们莘莘学子,礼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哪位老师不愿意接受学生热情地点头问好呢?又有谁不愿意和宽容、热心、尊重别人的同学相处呢?
由此可见,礼节使我们能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平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祖国未来文明礼仪的传承者我们更应该学会知礼,守礼,讲礼,那比所有言辞都更动听,比所有许诺都更诚恳!如果礼节是热情的火焰,那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够融化冷漠的坚冰,照亮心灵的长夜!如果礼节是和煦的春风,那一句诚挚的感谢就能够吹绿江南的两岸,唤醒人间的春天!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