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2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等从生活习性,特点,分类,有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给我俩昆虫,注意前面的那些也都要写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1:35:10

帮我写2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等从生活习性,特点,分类,有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给我俩昆虫,注意前面的那些也都要写上
帮我写2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等
从生活习性,特点,分类,有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给我俩昆虫,注意前面的那些也都要写上

帮我写2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等从生活习性,特点,分类,有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给我俩昆虫,注意前面的那些也都要写上
蜜蜂
蜜蜂生活方式分为3种:社会性、独栖性和寄生性.
社会性:
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独栖性:
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雌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在社会性与独栖性之间存在一些复杂的过渡类型,隧蜂属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但是不同种间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缘隧蜂为群居类型,个体间有社会分工,形态上(内部解剖)也略有区别,断带隧蜂是几个雌蜂同居一巢,但无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上的差异;软隧蜂有社会性萌芽:越冬的雌蜂停留在巢内,到6月中旬出现下一代较小的雌性个体(又称辅助蜂)时,它们与辅助蜂同筑新巢,贮备蜂粮.但辅助蜂不交配,只产发育为雄性的非受精卵,8月出现与雌蜂个体等大的雌雄后代,原来的雌蜂和辅助蜂相继死去.雄蜂交配后当年死亡,受精的雌蜂再行越冬.这类蜜蜂与典型社会性蜜蜂的不同处在于,雌蜂于产卵前已准备好蜂粮.
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生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蜂群的组成及其分工
蜜蜂是节肢动物门膜翅目、细腰亚目、蜜蜂总科的蜜蜂属.蜜蜂是人类饲养的,可生产蜂蜜、蜂蜡等,并可为植物授粉.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蜂群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生物单位,单只蜜蜂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生物体,但是如果脱离群体就不能生存.蜜蜂群已发展到社会性昆虫的高级阶段.一群(箱)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大批的工蜂和少量的雄蜂组成.它们的形态和职能各不相同,它们分工合作,互相依存,正像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一样. 这里介绍三种类型蜂:蜂王,工蜂,雄蜂及群蜂之间的关系.
1、蜂王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由王台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蜂王的身体比工蜂长1/4(中华蜜蜂)至1倍(意大利蜂).腹部长圆锥形,约占体长的3/4,翅较短,仅盖着腹部的一半,螫针不像工蜂的那样,仅略有点倒刺,只在与竞争的蜂王搏斗时才使用.行动虽然显得缓慢,不慌不忙,但必要时运动非常敏捷.中华蜜蜂(中蜂)产卵蜂王体长18~22毫米,体重250毫克左右.意大利蜜蜂(意蜂)初生蜂王体重170~240毫克,产卵蜂王体长20~25毫米,体重250~300毫克.蜂王的职能是产卵.一只优良的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蜂王的品质和它的产卵能力,对于蜂群的强弱及其遗传性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生产中只有选育优良健壮的蜂王,才能使蜂群保持强大的群势和较高的生产性能.
蜂群一般只有一只蜂王,如果群内出现封盖王台时,蜜蜂就要分群(自然分群),出现两只蜂王就会互相争斗,直到剩下一只为止.但在自然交替时,老蜂王也可能与新蜂王同巢居住一段时间.
蜂群内不可没有蜂王,卫蜂通过在蜂巢内传递蜂王分泌的蜂王物质,知道本群蜂王是否存在,如果蜂王不在,经过几十分钟,蜂群中工作秩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工蜂就会显得焦急不安,这时只要给失去了蜂王的蜂群诱人一只蜂王或补上一个成熟的王台,蜂群躁动不安的状况很快就会改变,恢复正常的活动.
蜂王一生得到工蜂的特别爱护,尤其在产卵时期更是受到特殊照料,通常情况下四周总有由幼年工蜂组成的侍卫蜂环护着它,侍卫工蜂面向蜂王不断用触角触摸蜂王,舐它,搬走它的排泄物.工蜂以蜂王浆饲喂蜂王,如果无工蜂,蜂王的产卵职能就无法实现.蜂王停止产卵以后,工蜂对它照料就差些.有时为迫使蜂王停止产卵(如蜂群准备分群时期),工蜂就不再给蜂王喂蜂王浆,这时蜂王只得自己到贮蜜的巢房去取蜜.峰王已经丧失了抚育蜂子(含卵、幼虫和蛹)的能力,因此由工蜂担负抚育蜂子的职能.
处女蜂王通常不产卵,如果20日龄以上的处女王仍未交配,就会产未受精卵,因此过期未交配的处女王应淘汰.
交配成功的蜂王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通常2年以上的蜂王其产卵能力将逐渐下降,生产上不使用两年以上的蜂王,随时更换衰老、残伤、产卵量下降的蜂王.
2、工蜂
工蜂是由工蜂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个体,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它的卵巢小,除在蜂群中出现无蜂王的异常情况外,它们一般不产卵.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中蜂的工蜂初生体重约80毫克,体长10~13毫米.意蜂的工蜂初生体重约110毫克,体长12~14毫米,胸宽加翅基突为4.4毫米,每10000只约重1千克.每只工蜂爬在巢脾上约占三个巢房的面积,一个标准巢框两面爬满工蜂约有2500只.工蜂体型小,体暗褐色,头、胸、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头略呈三角形,有复眼一对,单眼三个,触角一对,膝状弯曲;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足三对,股节、胫节及跗节等处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腹部圆锥形,背面黄褐色,1~4节有黑色环节,末端尖锐,有毒腺、螫针;腹上有蜡板四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它们具有执行对蜂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任务的全部器官,包括花粉筐、臭腺等,因而工蜂担负着全蜂群内外的各项工作.其职能随着日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异龄异职现象.3日龄以内的工蜂的主要职务是清理巢房,供蜂王产卵;以后两周内,随着舌腺(营养腺、王浆腺)、蜡腺、毒腺等腺体的发育,它们分泌蜂王浆饲喂蜂王,同时从蜂王处取得蜂王素(蜂王物质,属信息素)饲喂幼虫,调制幼虫浆(蜂王浆加蜂蜜和蜂粮)饲喂大幼虫,调节巢内温湿度,使箱内空气流通,分泌蜂蜡,修筑巢脾,采集树胶涂塞蜂箱缝隙,接收花蜜酿造蜂蜜,守卫蜂巢;在蜂群繁殖旺期,尤其是即将分蜂前,工蜂也对雄蜂进行饲喂,随着职务的变化和日龄的增长;它们由蜂巢中央向蜂巢外侧转移.3周龄左右的工蜂开始巢外工作,采集花蜜、花粉、水、蜂胶等,或侦察蜜源.但是,它们的职能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蜂群的需要而改变,有很大的可塑性.
蜂的寿命,夏季为4~6周,冬季3~6个月,其寿命的长短,与工作强度、蜂群群势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季节工蜂的寿命最短,在冬季和早春,群体中越过冬的工蜂逐渐死亡,而春末,当产生的新工蜂数量超过老工蜂死亡的数量时,群势开始增长.在繁殖旺季,一个强群中工蜂的数量能达到5万~6万只.
3、雄蜂
雄蜂是由雄蜂房中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蜂群的雄性个体.它的体格粗壮,头和尾都几乎成圆形,复眼大而突出,翅宽大,足粗壮,能敏捷地发现和追赶蜂王.中蜂的雄蜂体重150毫克,体长12~15毫米.意蜂的雄蜂体重220毫克,体长15~17毫米.雄蜂的品种和体质的好坏,其精液的数量和活动能力对培育新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品质优劣有直接影响.
雄蜂没有蜇针、毒囊、花粉篮和泌蜡器官,有从巢内贮蜜房中摄食的短舌,无工作本领,专职和处女王交配.大多数雄蜂在7~10日龄内开始飞行,8~14日龄左右性成熟,12~20日龄是交配适龄期.雄蜂飞行和交配,一般在晴天下午1~5时进行,与蜂王交配后,因生殖器官留在雌蜂腹内不久即死亡.
雄蜂消耗饲料量大,幼虫期为工蜂的1~2倍;成蜂消耗饲料更多,平日多在蜜脾上采食蜂蜜,繁殖季节会得到工蜂饲喂花粉、蜂粮等营养丰富的饲料.
雄蜂的寿命可达数月,但大多数早夭折.当北方的秋季、南方的越夏前,蜜源稀少期,在有交配过蜂王的蜂群中工蜂就不让雄蜂吃贮蜜,被工蜂逐出巢外.因为雄蜂不能采食,也不能防卫,离开群体后很快冻饿死亡.而那些无蜂王群或处女王蜂群在花蜜逐渐稀少的季节还是继续容忍雄蜂的存在,还喂它们.雄蜂是否被驱逐出蜂巢的现象是蜜源和蜂巢内的饲料丰欠的信号.早春第一批雄蜂可贵,可暂保留,保证蜂王得以顺利交配.
4、蜂群之间的关系
蜜蜂虽然过着群体生活,但是蜂群与蜂群之间互不串通.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螫针是它们的主要自卫器官.
在蜂巢内蜜蜂凭灵敏的嗅觉,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担任守卫的蜜蜂不准外群蜜蜂进入巢内.如有外群入巢盗蜜的蜜蜂,守卫蜂立即进行搏斗,直到来者被逐出或死亡.在蜂巢外面,如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飞出交配的蜂王,如错入外群,立刻会被工蜂团团围住刺杀.雄蜂如果错入外群,工蜂不会伤害它.这可能是蜂群为了种族生存得更好,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生物学特性.
燕子
各种燕子的生活习性
金腰燕
金腰燕的体形及大小和家燕相差无几,最显著的标志是它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鲜艳夺目,故又名赤腰燕.上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腰部具宽阔的栗黄色横带;尾黑褐,外侧尾羽特长,呈深叉状尾.翼上覆羽色似尾羽,飞羽褐色.下体白色染棕,具黑褐色棕纹.栖于从平原至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在空中飞捕昆虫为食.分布于除新疆以及西藏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夏候鸟);台湾(留鸟).迁徙时各地可见.
金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金腰燕不像家燕营巢在屋内,常筑巢在山地村落间的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构房屋.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金腰燕有“群居”现象,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起,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家燕
家燕属鸟纲雀形目燕科,燕科鸟类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地,共有大约17属、78种,我国共有4属、10种,如沙燕、岩燕、毛脚燕、金丝燕等.但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莫过于家燕和金腰燕.
家燕身长17厘米,体重15至18克,上体蓝黑色,额和喉部呈棕色,前胸黑褐相间,下体其余部分白色,尾基部有一行白点.它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这些灵活运转的技巧,使它们能在未来从事惊险旅程时解围脱困.燕子经常在空中穿梭般地飞行,速度极快,刮风下雨对它们也没有多大影响,反应十分敏捷,张开嘴巴能在空中捕捉各种飞虫,并不时地发出几声短促、尖锐的鸣叫,蚊蝇以及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类的各种昆虫都是它们喜欢捕食的对象.
凤头雨燕 白腰雨燕
雨燕又称北京雨燕、楼燕、麻燕,属于雨燕目、楼燕属、雨燕种,据资料记载雨燕在我国仅有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华北及东北一带,营巢于古寺、庙宇等古代木制砖瓦结构的建筑群中的椽空、墙壁窟窿里.1996年4月初至8月间,生物小组对校园内的雨燕进行了形态及营巢习性的观察.
一、形态特征
雨燕体型似家燕但稍大,雨燕成鸟通体几乎黑褐色,在头顶、背部和腹部色浓前额及颈部色淡,喉部和翼缘羽毛发白,眼睛褐色,嘴较短而阔,黑色,脚和趾暗紫褐色,雨燕两翼狭长,折叠起来超过尾端,空中滑翔时翼平展于体侧,翼展如镰刀.尾部在飞行时成剪刀状.雨燕飞翔很有特点,振翅与滑翔交替进行,飞行速度较快,喜欢俯冲疾驰,在滑翔时,尾翼不停地动作以调整整个飞行姿势.其后肢较短,四趾朝前,为前趾型,此趾型不善于抓握较细的物件,所以雨燕不能象家燕、麻雀那样停留在树枝和电线上休息,但它能够用爪抓悬于墙壁或树干上休息.雨燕喜成群结队飞行,但也有孤燕独自觅食飞行,清晨或黄昏常结群盘旋飞行在古建筑群上空,中午天气炎热时在巢中休息.
雨燕的形态特征与它的食性有关系,雨燕主要以飞行的昆虫为主,其视觉很好,在飞行中其姿态可以很自然轻松地改变,比如在回巢的过程中,突然给它一个惊吓,它会以一个难以想象的飞行动作折反原路飞走,其飞行速度之快也是其它鸟不能相比的,并且在快速飞行时也能作出近直角的转折,这不仅得益于其无可比拟的流线型体形,更离不开其有力的翅膀和进化完美的尾部.其结群飞行是否与它们更有利于捕食有关,因为单一捕食的成功率远远低于成群捕食的成功率.单一捕食是一维的直线式,昆虫很容易逃脱,而结群飞行往往是三维式捕食,飞虫是很难逃脱这种捕食方式的.
对十六只成年雨燕的形态测量结果数据如下:(所有数据为平均值)
体重: 43 克 体长: 175 毫米
翼长: 170 毫米 翼展长度: 417 毫米
嘴峰长:6.5 毫米 趾 长: 6.6 毫米
嘴裂长:18 毫米 爪 长: 6.5 毫米
尾 长: 74 毫米
雨燕为一种夏候鸟,每年春天4月中旬迁徙到华北地区,保定市区一般为4月15日,前后相差不超过两天.此时正值谷雨前后,地温开始持续上升,春暖花开,昆虫复出,雨燕的食物多起来.气温不高也不低,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是雨燕的生殖繁衍的好季节,5月初雨燕开始求偶交配,对雨燕的繁殖我们将作进一步详细观察,在7月底当雏燕已渐成熟,能够独自飞行觅食时,便举家南迁了,待到来年春天便又故地重游.
二、营巢习性
雨燕每年于4月15日前后陆续迁徙至保定市,有一部分留下来,而较多的则继续北上.留居的雨燕立即选择地点建筑巢穴,其巢常营于古建筑的椽空中,有的在横梁与柱头之间的平台上,巢一般距离地面4米以上,巢较隐蔽并利于燕子进出.
保定二中的雨燕主要营巢在大殿前、后山墙的房檐下,前檐的燕巢明显多于后檐,前檐有23个巢,后檐有6个巢,在东西厢房的屋檐下也有一、两个巢.巢呈浅碟状椭圆形,由枯叶、杂草、布条、碎纸、塑料薄膜、羽毛等经雨燕的唾液粘合而成,较为结实耐用.巢表面可见光亮透明的唾液痕迹,整个巢的基面多是些木料,巢基底的材料与木料经雨燕的唾液的粘接,变的很结实,经多年使用都不会变坏,这也许是雨燕多选择木制砖瓦结构的房屋筑巢的原因.巢的内层多粘铺有柔软的羽毛、棉絮、毛发、塑料薄膜等,对8个巢的测量结果如下:(平均值)
平均外径: 13Cm * 8.5Cm
平均内径: 10Cm * 6.5Cm
高: 2 Cm----4 Cm
雨燕有沿用旧巢的习惯.一般幼鸟多筑新巢,有时可见两只雨燕同争一巢的景象,对于雨燕是否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巢穴,将作进一步的研究.巢间距离,依生活环境而定,有的间距大,有的间距小,二中大殿的巢就具备以上特点,最远的有7米左右,最近的两巢相挨,间隔只是一个椽头.在环境较好的、向阳的前檐,巢的密度较大,而在背阴的后檐则巢穴较少,间隔较大.
为保护二中的雨燕,根据雨燕有延用旧巢的习惯,依据旧巢的大小,用杂草编织了十几个浅碟状的巢窝,安放在椽空之间,距离平均两个椽头.原来曾经用木板钉了一部分鸟巢,经过试用,雨燕对如此“高级”的住房并不在意.通过分析原因,雨燕的栖息环境多为屋檐下,已经能够做到通风、避雨、遮挡阳光,并且巢的位置较为隐蔽,安全性好,为迎和雨燕这种较为苛刻的筑巢条件,保护它们的群体,我们选择了“造新如旧”的做巢办法,这样做一方面帮助雨燕省些气力,一方面更有利于研究雨燕的繁殖活动
参考资料:http://www.licun.qdedu.net/studentsite/002/yzds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