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7:17:36

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生产力布局是一国一地区生产力要素在空间的有机组合,其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的40多年中,我们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仍然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力布局的成就与问题
  4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布局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三年恢复时期至“一五”时期,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转移;二是从“二五”时期开始,至“五五”时期结束,以“三五”、“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为基调,以工业布局为主体的生产力布局跳跃式地向西推进;三是80年代以来,以争取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宏观效益为目标,生产力布局大幅度向东倾斜.尽管每一阶段的目标、政策各不相同,生产力布局各有得失,但纵观40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生产力布局主要成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巩固和加强原有经济重心区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意义的新的经济重心区.40年来,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加强和改造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闽南三角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成渝地区正在崛起和成长为新的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重心区,从而奠定了沿海沿江“T”字型经济密集带的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大大增强了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发展极”.
  2.一大批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建立,生产力布局西移.在沿海地区建设宝钢和扬子、齐鲁、上海乙烯工程,以及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基地的同时,在内陆地区,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已具相当规模,其开发重点正在向陕北、蒙西地区转移,黄河中上游、长江干流、乌江、红水河、澜沧江等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已有较大规模,新疆石油基地也已揭开大开发的序幕.这种能源、原材料工业布局西移态势,适应了我国能矿资源的分布格局,因而从生产力布局角度上看是合理的,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进一步持续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3.“三线”企业搬迁调整基本完成.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在改变生产力布局战略的同时,也确定了“三线建设要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对“三线”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造.到1991年底,国家安排的121个调整单位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25个撤并和就地转产项目,完成了24个;93个搬迁项目,已全迁和部分搬迁71个.这不仅解决了“三线”建设中选址不当、规模过大、布局分散的问题,而且在当地不少城市形成了工业小区和企业群体,形成了一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4.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省会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区--沿江开放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之中;各地区经济呈现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5.生产力布局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机制由传统体制下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计划分配和建设项目计划安排,逐步向国家制定生产力布局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规划各地带、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国家级产业带走向、重点开发区域和增长极等),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通过要素市场的经济参数,引导企业和各投资主体,围绕国家生产力布局目标,自主作出投资区位的选择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