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成就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2:40:52

诸葛亮的成就是什么
诸葛亮的成就是什么

诸葛亮的成就是什么
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治世能臣诸葛亮---小强绘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这样写诸葛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