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秦始皇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18:33:26
谁有关于秦始皇的故事
谁有关于秦始皇的故事
谁有关于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嬴姓,赵氏[1],又名赵正(政)[2],自称祖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3](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话在《真秦始皇》这本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创立者.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赢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赢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赵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秦始皇见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铜所制.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
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所以,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
.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前231年,魏景闵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之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
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
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前154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尽管如此,他确曾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 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对于证据确凿的460人,处死,无罪者释放.(“坑儒”的说法是错误的)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阿房宫(没有完全建成),秦始皇陵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也因此,当时被榨干血汗的老百姓,要诅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 “秦始皇,夺俺粮,开吾户(门),据吾床,饮吾酒,喝吾浆,食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太平御览》卷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