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2:39:11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作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作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作文
无规矩不成方圆.事物的答案就只有一个.世界之所以可以正常的运转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规律,而这个规律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像1天有24个小时.1小时有60分钟.1分钟有60秒一般.事物之所以只有一个答案就像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般.坚定的答案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好的运做.就像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一个未知的事物,一个谜一样的事物,当人们在不知道他的真正答案时,那么永远只是用猜测的口吻去判定他的真正答案.而当这个事物被正真破解后,他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就像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他们在文献里寻求真正的答案时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分歧.当一个斩钉截铁的证据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一切的猜测和分歧都化为乌有.因为答案出现了.而他却只有一个!
甲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1+1=2,难道还有其他答案吗?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难道还会改变吗?一本书的好坏,可以见仁见智,但总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也有什么疑问吗?
我想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上述案例中人认为是,那么以此类推,陈佩斯说:“陈强是我的父亲!”就是思想戴上枷锁,没有自由吗?难道一定要陈佩斯说成别的名字,例如“陈国民、陈康是我的父亲”才算有思想吗?就像“10—1=9”,一定要说成“如果是树上的小鸟……”、“如果是点燃的蜡烛……”、“如果是浴缸里的鱼……”才算思想自由吗?那么,10—1到底等于几呢?可见,就像真理永远存在一样,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只有唯一的答案,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如果有人一定说有,那估计是脑子进水.我不否认许多事物和问题不止一种答案,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许多事物和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即使有答案也会衍生出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出下一个问题.但最终是否与原来是同一问题,同一答案?球是圆的,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属理论.
是男还是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三种答案:是男也是女更是男女混合体?
我主张事物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就象真诚只是男孩这个答案一样唯一.
是的,在某些方面来看问题它的确只有一个答案.比如一个人杀了人,那么很确定他是有罪的.我们不会再有其他答案了.
引用某人的话说,真相只有一个.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其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即使原本存在多种可能,但是命运将它引向了那个唯一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当然不止一个
如果你从类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它会加强你的创造性思维!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
全部展开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发明史上,伽伐尼把青蛙腿挂在铜钩子上,再用一根铁丝接触蛙腿,发现了蛙腿的抖动,于是伽伐尼宣告他发现了生物电,得到科学界的一片喝彩。但几年之后,伏打指出蛙腿抖动的真正原因是伽伐尼的铁丝同时接触了铜钩子,是两种金属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并由此发明了伏打电池。火成说和水成说,生物电和接触电,还有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生物中的进化论和突变论在一定上程度都和盲人摸象有些相似,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 历史上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每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的,每个人对自己实验所得的局部结论也正确,但是上面的例子除伏打外,其他人在把自己从某一角度观察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推理时都比较片面。这就告诉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是不行的,事物越复杂,越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对于一个三条棱不相等的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人们选用了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来观察,用这三个方向上的投影来描述长方体的通用照系。参照系是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看到事物的性质就会不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参照系就是研究角度。我们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运动和参照系的关系。汽车上的一个人手持一个重物,当他松开手,重物下落时,汽车上的人和道路旁边静止的人观察重物运动,由于参照系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初期,人们曾对金属在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行研究。那时氧气还没有被发现,波义尔(曾经发现气体所受压强与体积规律的科学家)认为火也是一种元素,叫着“燃素”具有重量,燃烧过程是燃素和金属的结合过程,因此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而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则指出波义尔的实验做错了。他重新做波义尔的实验,在瓶里装上金属加热。不同的是波义尔是打开瓶口,用火焰加热然后称重的;而罗蒙诺索夫是封闭瓶口,用火焰加热的,燃烧后称量时也不打开瓶子,两个人瓶子里的金属虽然都变成了渣滓,但两个人的结论却完全不相同,波义尔提出了错误的燃素学说,而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对外界空气封闭的体系研究燃烧。波义尔的失败在于它选择了开放的体系,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干扰。对于社会问题,人们的立场不同,看问题产生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看法是对立的;在企业里,管理者和职工也经常发生矛盾;在生产能力被限定的情况下,数量增加与质量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矛盾,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有矛盾,往往都是由于立场不同,各自站在矛盾的一个方面。对于自然科学的某个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规定的一个或几个最适宜的参照系。只有参照系一致了,对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一致。对待社会问题,立场不可能统一,一般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也可能通过暴力、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先选好自己的立足点十分重要。不同的人对一个问题看法不同,也应当先检查各自的立足点的否相同。
收起
盲人摸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仍为一根。
在思品课上我们也学过,说谎并不都是不诚实的表现,善意的谎言是不违背诚实原则的。
全部展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仍为一根。
在思品课上我们也学过,说谎并不都是不诚实的表现,善意的谎言是不违背诚实原则的。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
把这些材料用到作文里,就行啦
收起
当然不是,凡是都有可能.
写完了
多年前,英国《泰晤时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哪条?
很多人都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一个好朋友。
获奖人说:“我没有单从地理的角度想问题,而是另辟新径。”
我们回想一下,其他答案错了吗?没有。这个获奖答案同样正确。只不过一个是从地理角度,一个是从人性角度。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
全部展开
多年前,英国《泰晤时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哪条?
很多人都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一个好朋友。
获奖人说:“我没有单从地理的角度想问题,而是另辟新径。”
我们回想一下,其他答案错了吗?没有。这个获奖答案同样正确。只不过一个是从地理角度,一个是从人性角度。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
考虑一下下面这个问题: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半圆,哪个图形与其他两个不同?按通常的思维,这道题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可再想一想呢?选三角形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直线构成的图形。选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围成的封闭体系。选半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和直线共同围成的图形。瞧,这道题有三个答案,可这三个答案都是挑不出毛病的。
再者,1+1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一个答案,等于二,可它在化学中就小于二。就这样一个看似如此简单的问题也有好多个答案。
如此看来,拘泥于“一个正确答案”是极没必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感悟,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最终结果或许都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连大师毕加索的画都褒贬不一,我们又何必只在一个答案上找出路呢?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实际上是迷信权威。我们常常把对一个人的评价基于权威、专家们的观点。但权威是有成就的人,不是正确答案。就拿毕加索的画来说,印象派权威说这是稀世之作,唯美派权威说是垃圾,这些都是专家们的想法,可他们即便是专家,意见也同样不一样嘛!说他们错误也有理,说他们正确也对,可以说,他们都是正确的,也都是错误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正确答案真的不只一个。
由此看来,事物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记住,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只一个。
收起
谁说太阳东升西落`` 拿镜子一朝不就西升了嘛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任为一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
全部展开
谁说太阳东升西落`` 拿镜子一朝不就西升了嘛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任为一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收起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是只有一个。
谁说太阳东升西落`` 拿镜子一朝不就西升了嘛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任为一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
全部展开
谁说太阳东升西落`` 拿镜子一朝不就西升了嘛
一块正方形木板去掉一个角为五个角。一根木棒折掉一小根,任为一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下文供参考:
一、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由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本文的题目,再加上文章前几段,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所以大家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能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加上,时下我们对以前的考试中出现的那种客观性试题较多,如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大家都对这种客观性试题存有敌意,用在这里可能就是对那种客观性的单项选题的否定,也表现了人们对那种客观性的单项选择题的反感。
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论点究竟是什么?
从论文的结构来看,一般情况下,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那么本文中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呢?如何非要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中心论点,那么,从文章开头到“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就应该结束了。因为实质上,在这段话里,作者已经得出了一个论断,已经说明清楚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就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而文章从这之后的段落,实质上都是在讲:“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来所要解决的论题。只不过,他用了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例,引出论题,可以引起大家加倍的重视,同时,这个事例也为引出来后,为“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论证,也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据。然后引用别人的话:“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之一,也就是知识的重要性。再指出创造性因素应该具备的如何运用知识,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有信心等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为什么我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论题,是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的因素是什么呢?
从课文的结构来看,关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不过是作者用来引出文章观点的一个材料,并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中心。作者真正想说的论题,是在引用完这则材料后提出的:“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也就是说,在这段以前的所有内容都只不过在引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接下来要讲的,才是“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从文章后面所提供的内容来看,“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识,二是如何运用知识,三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四是要有信心。
前面我已经讲了,在文章的第六段里,作者引用了一段别人说过的话,证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之一是知识的重要性这一分论点。
在文章的第七段中作者又说:“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接着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机的例子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因素。这一部分的内容,是作者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之二和三。证明了如何运用知识,以及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这两个分论点。
举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机的例子之后,一直到倒数第三段,作者都是在证明,有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这一分论点。
作者又在文章的最后说,“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作者进一步的照应并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好奇心”,“积累知识”,“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等。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想说的中心论点不应该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应该是:创造性思维必须的因素是什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