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否定人生(25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2 22:32:49 体裁作文
否定人生(25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否定人生(250字)作文

仿佛回到了昨天

我怀疑时间在倒流

没有了对明日的憧憬

没有了预定的悠闲

生活总在重复

让我们都没办法改变

所有的计划我都得放弃

我拼尽全力

能做的我都做了

能说的我都说了

生活还是一样重复

他颠倒黑白

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

你的改变是我的盼望

难道人生注定如此

不,我要改变

以前跟着时间走

总是没错的

认为生活重复得安稳

没有激情的澎湃

胜利

是那么遥不可及

朋友

我们生下来是为了改变

不是为了重复

改变才能快乐

既然这样

为何不否定已被束缚的人生

冲破蚕茧

你会是崭新的一面

好的蜕变

    初三:迷你的糖果屋

篇一:不完美与完美2014届宝山区一模作文

2014宝山区一模作文

作文题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题型分析 言论类+组合型

文体要求 议论文

1.言论类供材重在把握言说者的主观目的和言意重点。

2.组合型供材重在兼顾各项供材,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倾向、辩证阐发等策略,确定立意。

3.议论文要以说理为主,构成论证逻辑。

二、概念解读

1.关于“不完美”

从人的生理条件看,视力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猎狗,勇猛不如虎,迅捷不如豹,就生理而言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有思想。但人毕竟是人,人不能做到像神那样全知全能,还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现实。有些考生仅仅以残疾人为例来说明人的不完美,这只是一孔之见,不能说明人的本质特点。“人所不能者,即为限制,即为残疾。”史铁生的话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残疾,洞悉人不完美的根本。

就人生而言,美丽的容颜,甜美的爱情,美满的家庭,高贵的出身,富裕的家境,显赫的地位,辉煌的成就??这一切谁能全部拥有?最要命的问题是,你能活多久?

所以,所谓的“不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必然的。

2.关于“完美”

完美的人生不在人间而在“彼岸”、“天国”,这是意念(信仰)的产物,我们无法确证这种完美的存在,而对天国的向往却反证了人间的不完美。

既然完美并不存在,那么,对完美的追求岂不荒谬?

绝对的完美虽然并不存在,但是还有相对的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确立起关于完美的标准,这也是题中“更加”一词给我们的提示。完美也带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完美的认识也不相同,比如童年对完美之境的憧憬与长大之后就截然不同。完美还带有不确定性,试看世上多少天造地设、郎才女貌的一对佳人,时过境迁之后劳燕分飞。

所以,人生的种种完美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三、两句话内涵分析

1.分析

我不曾经历沧桑,因为沧桑属于生命。我活出的是生活。

大成若缺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与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后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着博取功名。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至说:一段美的生活,无论是为了生或是为了死,为了爱或是为了恨,都无异于这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缺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永远未完成

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人的一生要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说,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追求的过程使我们进取、充实、行走,拓宽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完美是原因不是目的。对完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原因。不完美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而追求作为推动力,使人们主动地向完美的境界前行。散文家蒙田曾说:“心灵没有追求便会在空乏的流域漂流。”不能因为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就得过且过,漫无目的的止步不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会一步步迈向死亡。只有当生活有了追求,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向完美迈进的过程中升华。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我所见过的人生只是路过,无所谓完成。”追求便是永远未完成的。

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完美了。钱钟书先生一生只认真做好一件事,他只写了一部小说《围城》如此低产可谓不完美,但是它所触及的深刻哲思近于完美的境地。林徽因的生命有贫穷没有卑微,有困厄没有鄙促。她的悲闯(悲怆)打破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她的高尚却使人生的大美完满。从美学的角度说,留白是不完美,但人们心灵的思想会完整留白的意象。断臂的维纳斯是缺憾美而不是缺隙(缺陷),《红楼梦》的结局完美地让无数后人想象勾勒出自己的桃花源。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尽力后的不完美是美丽的遗憾而超脱于缺憾,几近于完美,如水,几近于道。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完美也是英雄主义,如何在认清人不完美的本质后仍能以有限的精力追求而不至于陷入迷失的危险之中。我想我们只有认清自我,才能不断地追求。正如林语堂先生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自然便是本我,超我是基于本我的。追求完美不意味着追求实用主义制造的名利,也可追求本真的静美、生命的人情美、自然的壮美。那就基于自我清明认识和对价值观方向的感悟。刻意地追求完美只是为了活着这个目的标榜个人能力,而顺应内心声音的追

求完美却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使人生更充实。

追求完美也不是要一味做加法,我们可以做减法,摒弃占有提倡拥有。如张岱陶渊明摒弃财权名利束缚以退为进,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完美反倒转换为他们内心完美境地,平淡却是生活的真味,质朴却是自我的坚守。

我想化用杜拉斯在《情人》中的话以结:完美是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以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提升自我,亦如我心。

谁的完美阴了晴圆了缺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是该使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却也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于完整和圆满,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无愧于心的尽力而为的态度。

年复一年的月,从新牙似的月变得稍显丰腴,从半满的月眉到了最后完全圆满的月。这就好像我们一步步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若是月从未有缺又何必追求圆,谁又能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如今在众人眼中难道不完美吗?与她的残缺相对,世人对她不同的想象补足了她没有双臂的缺憾,甚至比她有双臂更加“完美”。由此看来完美可以像新月一般残缺。所以不用刻意追求完美。

又比如说圆明园,当年的“一伙强盗”闯进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打砸抢烧过后的它早已不复昔日的盛景。现在更是无人知晓它原来有多绮丽了。可因为不知它的原貌,因为它的缺憾,在每个人不同的构想中圆明园有着不同的美。即便我们有技术可以复原当年的圆明园,可是哪里有每个人心中的圆明园美呢?

事物的完美其实并不在于完成和圆满,而在于我们心中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完善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但只需使自己的态度“完美”便可。一代大师马寅初,是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他高瞻远瞩地看见了人口急速膨胀的隐患,他孤身一人面对“右派”的高帽,也要说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他用自己无愧于心的态度,单枪匹马出来应战谩骂。最终他的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的坚持是对的,他尽力而为地强调自己的理念,谁能说他不完美?

完美可以像满月那样内心完满。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是月还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都必将经历缺憾。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反而能知美的可贵,更不必事事圆满,完美止于内心的完满。我们追求的完美合乎价值观,无愧于心尽力而为的态度。

夜色正浓,月牙勾破了云朵偷偷探出了脸??

最美来自不完美

叔本华说:“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来自于欠缺,而欠缺便是痛苦。”

有所欠缺便是不完美,不完美是我们的起点,不完美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但我们又何须让起点便决定了终点?何必只看到不完美这一必然的结果?

尼采说过,人生确实是痛苦的,但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欢乐?能够承受痛苦不正是一种欢乐吗?更何况去征服痛苦呢?

不完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白纸上的墨渍是一种不完美,哪又何妨让它晕染开去,造就一幅写意山水画呢?

存在的无意义是一种不完美,但这何妨我们精彩地活过一生,在喜乐悲愁里感受真正的生命,抑或是去感受生命死而复生,永恒轮回的无限充盈呢?

最美必然脱胎于不完美。

悲剧的意义不正是从缺陷与不完美中领悟美的至高真谛,从个体的悲剧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强大与不灭吗?不也因此,悲剧往往能超越喜剧,使人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吗?

不完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何必让不完美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纵然它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也不妨碍我们去享受一个完美的过程。

贝多芬好似并不完美,在疾病的困扰中度过了愁苦的晚年,然而,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乐谱上,创作出一曲曲震撼世界的乐章时,那何尝不是一种完美?

尼采一生很不完美,在误解、疯狂、孤独中度过了一生。然而当你走进他的著作,感受他那用人格和血肉铸就的思想时,你便会惊叹他完美的一生!我愈发能够想起,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最美”不正是在不完美,甚至是于痛苦和残缺中铸就的吗?

正如尼采所言:“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把我们,连同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化为光明与烈火。我们全然不能是别种样子!”

是啊,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在伴随我们的诸多不完美中,奋力地去寻求完美吗?

正如今天,阴雨,凄风,但我们依然爱树木摇曳的身姿,爱大自然造物的韧性与刚强,爱那云间偶尔投下一瞥的太阳,那调皮的眼光。

我爱这人生的不完美,因此我才努力从原来无意义的生命中追寻完美,因此我才觉得这不完美之中有着最美。

篇二:宝山区一模作文

2014宝山区一模作文

作文题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题型分析 言论类+组合型

文体要求 议论文

1.言论类供材重在把握言说者的主观目的和言意重点。

2.组合型供材重在兼顾各项供材,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倾向、辩证阐发等策略,确定立意。

3.议论文要以说理为主,构成论证逻辑。

二、概念解读

1.关于“不完美”

从人的生理条件看,视力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猎狗,勇猛不如虎,迅捷不如豹,就生理而言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有思想。但人毕竟是人,人不能做到像神那样全知全能,还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现实。有些考生仅仅以残疾人为例来说明人的不完美,这只是一孔之见,不能说明人的本质特点。“人所不能者,即为限制,即为残疾。”史铁生的话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残疾,洞悉人不完美的根本。

就人生而言,美丽的容颜,甜美的爱情,美满的家庭,高贵的出身,富裕的家境,显赫的地位,辉煌的成就??这一切谁能全部拥有?最要命的问题是,你能活多久?

所以,所谓的“不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必然的。

2.关于“完美”

完美的人生不在人间而在“彼岸”、“天国”,这是意念(信仰)的产物,我们无法确证这种完美的存在,而对天国的向往却反证了人间的不完美。

既然完美并不存在,那么,对完美的追求岂不荒谬?

绝对的完美虽然并不存在,但是还有相对的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确立起关于完美的标准,这也是题中“更加”一词给我们的提示。完美也带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完美的认识也不相同,比如童年对完美之境的憧憬与长大之后就截然不同。完美还带有不确定性,试看世上多少天造地设、郎才女貌的一对佳人,时过境迁之后劳燕分飞。

所以,人生的种种完美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三、两句话内涵分析

1.分析

的内在主观渴求,是人之为人本质精神的体现。前后的逻辑联系应是转折关系,即“虽然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2.分析

收获最尽头的真理。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但正因了人人生而不完美,思想总会产生分歧。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人生应当时徐步慢行,享受风景、苦难与缺陷。

霍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0,从那以后,一切都是额外的津贴。”上天给了他一副最不完美的身体,却也改变了霍金对一味追求完美的目标。“我的人生已不可能完美,我能做的就是享受这苦难,让一切的额外津贴过得有意义。”在失去再次行动的能力之后,史铁生表示他已了然接收,接纳并且放下,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我只能让我的余生无悔。

“无悔”,“有意义”。我们为何不能把它们当作信条?谁能给完美下定义吗?主观的完美就能造成客观的穷极之境吗?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正如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用想着终点要到达哪里,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完美本就是到不了的。你可以追逐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生命的终点。顾城在19岁时写下:“生命与生活无关。”

完美是世界的境界,而无悔是人生的意义。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就如同我承认我不曾拥有一切完美与不完美。

我不曾经历沧桑,因为沧桑属于生命。我活出的是生活。

大成若缺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与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后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着博取功名。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至说:一段美的生活,无论是为了生或是为了死,为了爱或是为了恨,都无异于这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缺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永远未完成

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人的一生要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说,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追求的过程使我们进取、充实、行走,拓宽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完美是原因不是目的。对完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原因。不完美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而追求作为推动力,使人们主动地向完美的境界前行。散文家蒙田曾说:“心灵没有追求便会在空乏的流域漂流。”不能因为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就得过且过,漫无目的的止步不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会一步步迈向死亡。只有当生活有了追求,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向完美迈进的过程中升华。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我所见过的人生只是路过,无所谓完成。”追求便是永远未完成的。

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完美了。钱钟书先生一生只认真做好一件事,他只写了一部小说《围城》如此低产可谓不完美,但是它所触及的深刻哲思近于完美的境地。林徽因的生命有贫穷没有卑微,有困厄没有鄙促。她的悲闯(悲怆)打破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她的高尚却使人生的大美完满。从美学的角度说,留白是不完美,但人们心灵的思想会完整留白的意象。断臂的维纳斯是缺憾美而不是缺隙(缺陷),《红楼梦》的结局完美地让无数后人想象勾勒出自己的桃花源。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尽力后的不完美是美丽的遗憾而超脱于缺憾,几近于完美,如水,几近于道。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完美也是英雄主义,如何在认清人不完美的本质后仍能以有限的精力追求而不至于陷入迷失的危险之中。我想我们只有认清自我,才能不断地追求。正如林语堂先生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自然便是本我,超我是基于本我的。追求完美不意味着追求实用主义制造的名利,也可追求本真的静美、生命的人情美、自然的壮美。那就基于自我清明认识和对价值观方向的感悟。刻意地追求完美只是为了活着这个目的标榜个人能力,而顺应内心声音的追求完美却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使人生更充实。

追求完美也不是要一味做加法,我们可以做减法,摒弃占有提倡拥有。如张岱陶渊明摒弃财权名利束缚以退为进,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完美反倒转换为他们内心完美境地,平淡却是生活的真味,质朴却是自我的坚守。

我想化用杜拉斯在《情人》中的话以结:完美是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以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提升自我,亦如我心。

谁的完美阴了晴圆了缺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是该使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却也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于完整和圆满,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无愧于心的尽力而为的态度。

年复一年的月,从新牙似的月变得稍显丰腴,从半满的月眉到了最后完全圆满的月。这就好像我们一步步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若是月从未有缺又何必追求圆,谁又能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如今在众人眼中难道不完美吗?与她的残缺相对,世人对她不同的想象补足了她没有双臂的缺憾,甚至比她有双臂更加“完美”。由此看来完美可以像新月一般残缺。所以不用刻意追求完美。

又比如说圆明园,当年的“一伙强盗”闯进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打砸抢烧过后的它早

已不复昔日的盛景。现在更是无人知晓它原来有多绮丽了。可因为不知它的原貌,因为它的缺憾,在每个人不同的构想中圆明园有着不同的美。即便我们有技术可以复原当年的圆明园,可是哪里有每个人心中的圆明园美呢?

事物的完美其实并不在于完成和圆满,而在于我们心中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完善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但只需使自己的态度“完美”便可。一代大师马寅初,是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他高瞻远瞩地看见了人口急速膨胀的隐患,他孤身一人面对“右派”的高帽,也要说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他用自己无愧于心的态度,单枪匹马出来应战谩骂。最终他的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的坚持是对的,他尽力而为地强调自己的理念,谁能说他不完美?

完美可以像满月那样内心完满。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是月还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都必将经历缺憾。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反而能知美的可贵,更不必事事圆满,完美止于内心的完满。我们追求的完美合乎价值观,无愧于心尽力而为的态度。

夜色正浓,月牙勾破了云朵偷偷探出了脸??

最美来自不完美

叔本华说:“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来自于欠缺,而欠缺便是痛苦。”

有所欠缺便是不完美,不完美是我们的起点,不完美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但我们又何须让起点便决定了终点?何必只看到不完美这一必然的结果?

尼采说过,人生确实是痛苦的,但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欢乐?能够承受痛苦不正是一种欢乐吗?更何况去征服痛苦呢?

不完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白纸上的墨渍是一种不完美,哪又何妨让它晕染开去,造就一幅写意山水画呢?

存在的无意义是一种不完美,但这何妨我们精彩地活过一生,在喜乐悲愁里感受真正的生命,抑或是去感受生命死而复生,永恒轮回的无限充盈呢?

最美必然脱胎于不完美。

悲剧的意义不正是从缺陷与不完美中领悟美的至高真谛,从个体的悲剧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强大与不灭吗?不也因此,悲剧往往能超越喜剧,使人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吗?

不完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何必让不完美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纵然它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也不妨碍我们去享受一个完美的过程。

贝多芬好似并不完美,在疾病的困扰中度过了愁苦的晚年,然而,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乐谱上,创作出一曲曲震撼世界的乐章时,那何尝不是一种完美?

尼采一生很不完美,在误解、疯狂、孤独中度过了一生。然而当你走进他的著作,感受他那用人格和血肉铸就的思想时,你便会惊叹他完美的一生!我愈发能够想起,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最美”不正是在不完美,甚至是于痛苦和残缺中铸就的吗?

正如尼采所言:“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把我们,连同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化为光明与烈火。我们全然不能是别种样子!”

是啊,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在伴随我们的诸多不完美中,奋力地去寻求完美吗?

正如今天,阴雨,凄风,但我们依然爱树木摇曳的身姿,爱大自然造物的韧性与刚强,爱那云间偶尔投下一瞥的太阳,那调皮的眼光。

我爱这人生的不完美,因此我才努力从原来无意义的生命中追寻完美,因此我才觉得这不完美之中有着最美。

下页

篇三:关于人生理想的作文

《关于人生理想的作文》简介:

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高尔基 &ldqu

《关于人生理想的作文》正文开始>>

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高尔基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特的这句话至今仍是很多人的座右铭。理想,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更是人活一世奋斗努力的目标,倘若没有了这个目标,人生也会随之黯然失色。

奥运史上

地,混出个名堂来,除非你集万千才华与一身,非常的出类拔萃,才有成功的机会。尽管父母说演艺之路有多么难走,出名的才几个,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又有多少人,但我仍然不愿放弃这个理想,始终抱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自己曾付出努力,不管成功与否,值得庆幸的是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

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一张苍白的纸,没有理想的人是一只无头的苍蝇。小学时,我们的理想是读中学,中学时,我们的理想是考大学。而现在,踏进了大学的门槛,那我的人生理想又应该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也很现实,就是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忙着并快乐的生活着。

对于网盲的我来说,学习计算机专业基本是从零开始。然而,做老师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未来的目标。这样的话,我知道自己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汗水。那么我应该如何实现这个人生理想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本文来自:长大导航文字网【http:///wenzi/】详细出处参考:http:///wenzi/html/738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篇四:作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评卷解析

题意简析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

《精彩垒成生命的高度》 《让重复为人性浮华松绑》 《改变,从心开始》

《追求生命的精彩》 《提高生命的密度》

(二)考场作文开头摘抄

1.同样是365天,有的人穷极可能,活出了不一样的365天;有的人执守如一,活出了看似相同的365次。不同的活法是否真有高下之分?

2.周国平曾说:生命的意义不在其长度,而在其密度。有的人机械重复,枯燥而沉闷;有的人鲜活多彩,充实而深刻。

3.365天,每天追求不同,自然可以体味生命百态。然而,每天过一样的生活,却能在不断重复中提升自我。

4.于自然之景色中,人们常常折服于层峦叠嶂、参差变化之美,却忽视了水滴石穿、凝神坚持之景。一如人们往往只看见生活摇曳多变之美,却忘记了执守如一之可贵。

(三)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审题问题

(1)能抓住中心信息,如“过了365天”“只过1天”“重复”等,但无法从这些信息生发出内在的丰富内涵,为下文的立论提供清晰又饱满的思考准备。

(2)部分考生引述材料后,不加分析过程,直接套入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如:“创新”“坚守”等,行文中更是完全不顾材料背景,通篇就以套入的论题为立足点写作。

2.行文论证问题

(1)论证语言口语化。如:这样乱七八糟的生活也叫做每天不同,真是笑死人了?

(2)论证过程同质化。如:多变的生活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多变的生活让人乐观积极;多变的生活让人始终精神饱满。

(3)滥用道理论据。部分考生背诵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但没有真正理解其中思想内涵,行文论证中,强行套入,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如:“谷川俊太郎曾说:我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剩下的时日静静的等待死亡。生命重复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云里雾里之感。面对这样一个素质本优良的孩子,却为迎合当下写作流弊而扭曲至此,呜呼哀哉,我心伤悲。

(4)以讲故事的形式引用事例论据,从而造成论证无力,甚至问题不明。

(5)论证分析过程空洞无物,以贴标签的形式将事例内容与观点强行相连,无法说服读者

重复昨日,挣脱旧我

目今个性自由、人生体验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们开始追问:要怎样才能把每一天过得不一样?

康德曾说:“我的人生要穷尽一切可能。”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在对简单重复生活的恐惧中,选择了对现实的逃离。于是网络上“说走就走的旅行”备受追捧。然而真正付诸行动的人,也多未能找到自己追寻的答案。更有甚者,由此陷入游戏人生的怪圈中不可自拔。

究其本源,他们的谬误在于未能准确把握住“不一样”的真正内涵。康德所言不假。然而推衍至今,职场的束缚与生活的安稳皆不许人躲避重复的日程,去追寻以日为单位迭代的人生体验。这就意味着人无可避免要重复昨日,而为了“不一样”,我们只能挣脱旧我。

何谓“挣脱旧我”?《世说新语》中殷浩的淡然对答犹新:“我与我周旋良久,宁作我。”这便是不甘于单调生活的自我在重重外在羁锁下选择蜕变。每一日都于学识、于德行有所进益,便每一日都达成了一次成长,体验了新的人生。

曼德拉在狱中的生活无疑比你我更为枯燥,千篇一律。但在铁窗之中,他未曾停止与自我的对话,每日每夜地追问与自省,终由一个激进的暴力主义者涅磐为一个谦和的伟大领袖。

这便是重复昨日但又不同于昨日的最佳明证,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现世中我们唯一的选择,即挣脱旧我,以新的面目迎接每一天。

然而知易行难。纵使深味了这个道理,许多人仍在与旧我苦苦缠斗,大抵是惰性与未知的恐惧作祟。

挣脱旧我,往往等价于抓住新的机遇,在人生旅途中开辟未有过的一片天地。开源总是需要汗水甚至泪水的。于是人们将此视为畏途,留恋于已知世界的安逸。然而如弃医从文的鲁迅,弃航空工程而习哲学的维特根斯坦,他们正是克服了根植于己的惰性,才发现了新的沃土,有所成就。

至于对未知的恐惧,更是大可不必。铭记艾略特的箴言:“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每一天对新的可能、新的自我的探求,必将让我们带着“又是不一样的一天”的满足开启新的一天。探究未知并无坏处,何况未知本身不也正是我们所苦寻的“不一样”吗? 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我们当认清生活的真正奥义,不拒绝重复昨日,而避免重复自己。

理性对待重复与变化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然而,我们是选择固定不变的舞步,还是每天换一个花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挑的好,皆值得肯定。

为什么有的人喜爱每天不同的生活?而又为什么有的人偏好日复一日的重复?追本溯源,无论是重复还是变化。皆由内心指引。富于变化的生活能充实内心,扩展阅历,使得人生加入跌宕的元素,而貌似单调的背后,重复的生活亦能够增厚精神的河床,使得人生多一份辛勤的沉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于何时何地选择何种合适的方式,当众生幡然醒悟之际,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将会为我们洞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诚然,我们拥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在生活之中却屡受限制。如果这限制禁锢了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使得我们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庸常中消磨殆尽,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打破枷锁,去追求丰富的人生?三毛旅行于撒哈拉,在每天都不一样的生活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纪德苦于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远行之后发觉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拥有锐意进取的勇气,使得那些甘于被束缚而得过且过者自惭形秽。

可值得一提的是,选择丰富的生活并不意味着非得每天尝试新花样,有些人于重复之中亦能使得人生得以丰富。泰勒斯于每日一针一线的缝补之中体悟到人生的哲学,西西弗斯更是在每天不断推动巨石的过程中领略了生活的真谛。一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不愿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步行。”在脚踏实地之中,将一件事情努力做到最好,亦能为人生之大厦添砖加瓦,使得心灵拔节成长。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人们在重复于变化中找不到平衡点,甚至偏出了人情理法的基准线。整天游荡不务正业者有之,不思进取机械度日者有之,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成为了精神的奴隶。要避免这些人的出现,我们理应在理性方面做加法,在盲目方面做减法,把握好重复和变化的加减辩证法。在庸常中选择变化,于我们追求的生活中选择重复。以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以重复的心态将本业精益求精,亦非大乐哉?

在重复与变化的支点上,愿我们能够理性看待,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