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论《苏东坡突围》一文(9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3 22:24:39 字数作文
论《苏东坡突围》一文(900字)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论《苏东坡突围》一文(900字)作文

  说道《苏东坡突围》一文,毫无疑问,大家先是想到苏东坡,即苏轼本人啦!苏东坡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宋朝名声赫赫的大诗人。《苏东坡突围》写的是苏东坡的才学出众,惹来朝中和小人的妒忌而遭到战战克克的不幸,进而是坎坷的一生。在全文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苏东坡遭奸人迫害而被贬至黄州的惋惜之情。最令我感触内心的是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嫉妒成风,如此阔大的朝廷竟容不下一个有才能的人,君主昏庸无能。面对众人对苏东坡的诽谤,宋神宗竟叫李定去查清事实真相,叫这个也有份诋毁苏东坡的人去调查苏东坡,不觉令人可笑,当这又是铁一般的事实,可笑之余有乏起对那些小人的痛恨之情。当苏东坡被抓,面对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刑,他尚且能暂时坚守自己的操洁,但古代的封建制度容不下他这份执着,面对永无止境的严刑拷打,苏东坡他倒下了,他的意志倒在那些含沙射影的笑声中,含着泪承认那些虚无飘渺的罪名,但他并不颓废,以诗歌来缓解自己的愁绪,将自己的忧与愁,寄托在这字字诛之的诗词上面。而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苏东坡已绝望地写给弟弟一首道别诗,但柳暗花明又一村,苏东坡平时的为人赢得许人的尊敬与爱戴,杭州的百姓站出来了,他平时的官友站出来的,连病得奄奄一息的太皇太后也站出来了,为这个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求情,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前程求情。皇上终究抵不过众人的祈求,心一软,命人把苏东坡放了,但又没那么顺畅,不是会苏州,是被贬至黄州,远离生活数年的故土,来到这个陌生而荒僻之地,对苏东坡而言,又何曾比困狱之刑要好多少呢?时光的脚步渐渐地挪移,苏东坡带着惆怅消逝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接着是接二连三的泣声,留下的,只有他那充满忧愁与无奈的诗词,镶嵌在人们脑海的深处。然而,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又不得不反思现代的社会,贪官仍然放纵,鱼肉百姓。嫉妒的浪潮也难以避免,才华出众者往往还是遭小人迫害,得不偿失,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社会,有些事不可避免,正如像苏东坡那样的人,在他那个社会乃至现在,总有些东西不能很好地掌握在手中,应学会适当鄙弃。正如高尔基所说:“社会,我们只能适应它。”换个角度来谈,那就得归结到个人人生历程中来了,如果我们是当时困在狱中生不如死的苏东坡,或是被贬黄州过着行尸走肉生活的苏东坡,会不会毅然地选择死亡?还是苟全性命于乱世呢?

    高一:七秒的回忆

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风景不转心境转

“乌台诗案”——这四个惊心动魄的字,就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打入大牢,贬谪黄州。没有好友的安慰,只有友谊的脆弱;没有皇帝的挽留,只有被贬的敕令。苏东坡咽下了冤屈与苦楚,带着一身的孤独寂寞,到了黄州。

无知蔓延疾病。

在那个憎人富贵厌人贫的时代, 不能放过别人的资源,不能缩小自己的版图,不能抵抗权力的诱惑,所以苏东坡便成了众矢之的。糟践、诬陷、围攻,事实被歪曲,是非被颠倒,这一位文化全才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将子虚乌有如污水般泼向自己的罪名恨恨吞下。这虚名的团练副使,没有任何俸禄,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任所,对这样一个豪迈的文人,简直就是酷刑。可笑,悲哀。

社会容不下他,唯有靠自己在咀嚼寂寞中反思自己。于是到了黄州的苏东坡,没有消沉,没有失落,反而活得更通透。

一次苏东坡在途中遇雨,没带雨具,常人只有狼狈二字,雨声打在竹林上发出巨响,不是不寒心的。他却笑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是你可选择听,但声音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不到,境界不可谓不高。何妨,是一派优悠,反正被雨水淋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如吟唱慢慢行。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让它自然存在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东坡的确悠然,手拿竹杖,脚穿草鞋,从头到脚尽湿,没有坐马,真是一步一生,比骑马还轻便,从负面自嘲中发掘出乐趣。“一蓑烟雨仍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面对人生风雨,他可真是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旷达超逸的胸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莫名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温暖。真是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走过了这样得人生险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真的变得更成熟了。

成熟??

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凭心境自乐,于是,晴天也不是晴天,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

雨过天晴,佳句天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二:苏子炼成—读《苏东坡突围》有感

苏子炼成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

苏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一个标准的文人墨客,豁达潇洒,

才华出众。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写到的一样:“做一个

不是朝廷中元老重臣级的官,心情好时,喝喝小酒,写写诗词;心情

不好时,喝得酩酊大醉,对着月亮抒发抒发心中的怨气,倒也是挺潇

洒自在的。”然而树大招风,一个儒雅而豪放不羁的文人,势必会招

致无耻小人的妒忌和陷害,朋友也好,政敌也罢,甚至偶尔走过的几

个跳梁小丑,都有,总之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正在一步一步靠近着苏

子。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子因作诗讽刺新法,“文

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

是怎样的一种苍凉。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

消失得不留痕迹。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着,提醒生活的继续。

面对压迫,面对摧残,面对这不公的世道,他心中有恨,但又能恨什

么呢?恨李定、恨舒亶?不!他们这些小人不值得一恨。恨神宗?也

不能!毕竟自己身为人臣。想来想去,他终究选择了恨自己,恨自己

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

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

人的地方恰恰正是他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这场大灾难,对于苏子来说的确算是塞翁失马,但倘若没有这场

灾难,他将永远是只一个身处污浊官场却自命清高、理想至上的文官。

只有在乌台诗案的过程中受到苦难与非人的折磨的时候;在四年黄州

众叛亲离的时候;在昔日挚友一个又一个地疏远自己的时候;在一次

又一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泼向自己的时候;在四年孤寂独处

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的时候;在自己把人生的际遇、世事的无常寄托

于道释的时候,他才能大彻大悟,从而真正地认清所处世界的真面目。

与此同时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更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

化群小”的本质区别。

寂寞让世人难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体味到这寂寞中的清纯和

朴实;荣华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洁之人,才能看透这荣华背后的无奈

与疲惫;灾变令世人痛苦,只有明达之人,才能领悟这灾变之外的永

恒与淡然。智慧如苏子,高洁如苏子,明达如苏子,才能由挣扎转而

超脱,由突围变而升华。苏东坡也是凡人,蒙受冤屈,流放黄州,强

忍着割舍不下的亲情,背负着妻离子散的愤懑与无助。但就因为他心

如明镜,清澈无邪,他并没有绝望,反而看清了自己的过去。过去的

命运如浓雾一般,氤氲而轻灵,虽然如此曼妙,却抓不住、摸不着,

反倒遮蔽了自己的双眼,忽略了一切奸邪与险恶。现在浓雾终于散去,

往事已成过眼云烟,苏子的世界,只剩下眼前清澈的天空,和脚下一

望无际的土地。我想,那一瞬间,苏子的心情,一定是柳暗花明的。

彻悟之后的苏子,心灵正如他头顶上的的蓝天一样清明、宽广、超然,

也如他脚底的土地一般纯粹、无华、朴实。

如今的苏子成熟了,深刻了,他更懂得官场名利只是过眼烟云,

于他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明月清风才能长伴于他。沉醉于山水之间,

侣鱼虾而友麋鹿,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长终,也许黄州才是他的

真正归宿。风、雨、天、地、人,已浑然融为一体。这是大彻大悟之

后的笑对人生,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

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

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

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如是说。

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清贫得不能再清

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与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遇一起,

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篇三:【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突破 鸟笼效应(考前押题27)

【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突破 鸟笼效应(考前押

题27)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一天,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表示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养鸟。没过几天,詹姆斯送给卡尔森一只精致的鸟笼做礼物。此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的鸟笼,都会问卡尔森:“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自己从来没养过鸟,客人们都不相信。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卡尔森一样先在自己的心里挂只笼子,再不由自主地填满一些东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很明显,这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新材料作文题。从没想过要养鸟的卡尔森却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无奈地买了一只鸟来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鸟笼效应”。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比如卡尔森的鸟笼必定用于养鸟,等等。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又会成为一种刻板固定的思维。所以,生活中我们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效应”,进行发散思维,也许鸟笼之外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写作时,要注意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

审题时,我们还要抓住所给材料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的话一“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卡尔森一样先在自己的心里挂只笼子,再不由自主地填满一些东西”。物质的“鸟笼”并不奇怪,精精神的笼子更应重视。虽然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的生活中,因循守旧的人太多,开拓创新的人又太少,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在立意、行文时应当积极倡导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之风,坚决反对故步自封、胶柱鼓瑟之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高考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号80796072,每天为你推送最新高考信息,传递高考科学备考方案。

至于文体,考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擅长与喜爱的文体进行写作。不过,根据高考作文阅卷实际来看,笔者建议还是主攻议论文为宜,这类文章易于上手、便于操作、容易得分。而小小说、记叙文、散文之类,如果考生具有较深的功底,能驾驭这类文体,也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佳作广场】

腐儒变形记

曾维钢

鲁镇的秋天又悄悄来临,树木的叶尖开始泛黄,傍晚时分已有些凉意逼人。

孔乙己躺在只有一张破席的床上,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想去关窗却发现窗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朽烂。他又

躺回到床上,望着屋顶发呆。

近些时候,他本有事可做。镇上小学的校长和他是有些亲戚关系的,看他还有些古文功底,便打算让他给一位有身孕的语文老师代课。可谁知孔乙己早已懒散惯了,不是今天迟到就是明天忘带课本,甚至还学私塾先生的做派打学生的手板。一时间,家长反应很强烈,校长只好让他回了家,孔乙己不得不再次“赋闲”在家。

正在呆想的孔乙己忽然听到一阵咕咕咕咕的叫声,原来是自己肚子饿了。可家里已断粮多日,根本没米下锅。“唉,古书毕竟只是精神食粮啊!"孔乙己发出一声微弱的感慨。

痛定思痛,孔乙己决定洗心革面。他忽然想起今天在鲁镇闲逛时捡到一本叫做《打破“鸟笼思维”》的破书,他本不屑于看这些与孔孟之道不相干的东西,但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看完序言,孔乙己就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由于天色已晚,有些近视的孔乙已已看不清字迹。电灯自是没有,油灯也早已干枯,于是他擦亮最后一根火柴,把许多古书点着,开始挑灯夜战。

清晨,鸟儿的歌声叫醒了才刚睡下的孔乙己,此时的他已是容光焕发,因为他似乎已悟出咸鱼翻身的奥秘。

孔乙己用生锈的菜刀割去了那比生命还重要的长辫子,穿上拷校长先前送给他上课时穿的西装.捂着没吃早餐的肚子,径直奔向鲁镇古文化研究中心。

经过一番交流,研究中心的管理人员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任命孔乙己为古文研究室副主任。但这仅是孔乙己翻身计划的

人人都有可能沦为囚徒,也可能习惯于囚徒式的生活。但人总有一种不同于虫鼠的渴望,终于有人凿壁临窗,恍然一窥,获得心灵的释放。

这里说的囚徒,是生活的囚徒、惯性的囚徒。他们每日习以为常地戴着脚镣、挥着锄头“啃噬”着精神的沃土,直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整齐划一、单调贫瘠为止。有些人竟全然不知手中的锄头,足以劈开那脚上的镣铐,劈开那精神的枷锁,从而实现精神的“越狱”和思维的解放。

诚然,左手叉、右手刀的惯性会让我们懂得慢慢享受生活。这样一点点惯性的积累,让生活少了份周折,多了份井然。但若惯性的思维团成一堵厚厚的围墙,外界生活的丰富多彩,仅会在咫尺之间冰冷、褪色。

我们虽然也需要作为常识存在的惯性.可当其被奉为清规戒律甚或金科玉律时,“越狱”则是获得精神自由的唯一选择。

《希隆的囚徒》中,长期被关押的波尼伐眼睁睁看着两个弟弟死在自己面前,开始渴望有青山绿水的外面世界。可被狱卒释放后,波尼伐却对自由自在的外界感到浑身的漠然,原来他早已习惯监狱,习惯了脚镣手铐,习惯了隐忍狱卒的谩骂,习惯了舔食墙根的青苔,他甚至觉得离开监狱就像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和隐居之地??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生活中,许多人前赴后继地给心灵套上各种“笼子”,再不由自主地塞入“被囚”的信念,直到自己亲手向外扔掉了打开“笼子”的唯一钥匙,还可怕地沾沾自喜。

余秋雨说:“人们不可能在不自由的空间里互助互慰,即便有心,也只能一起枯萎。”这就是不能突破“牢笼”者的悲哀。

“自古逢秋悲寂寥。”南唐后主李煜与易安居士李清照一同陷人了秋的惨淡之中。一个苦恨朱颜改,一个惆怅梧桐兼细雨,都不约而同地只剩下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感时涕泪。殊不知,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却可以飒爽了整个秋天。

击溃自我的束缚,就像在隆冬冽风之中看到百花竞放,听得百转千回,人生的视角便可焕然一新。布鲁诺被困在铁架之上,被焚于熊熊大火之中,他用生命动摇着地球中心说的权威;塞万提斯苦于潦倒,残破的屋里,他用毕生心血挣扎着神性的束缚;凡,高陷于迷惘之中,抹抹色彩之下,他用癫狂呵斥着世俗守旧的禁锢。他们没有选择与同处“牢笼”中的人们“同甘共苦”,而是用更加血淋淋的方式,打破着人性的枷锁。

跳出“牢笼”,审视崭新的世界;

跳出“牢笼”,重阅侧面的人性。

春蚕作茧自缚,也终需破茧成蛾。

人只有学会“越狱”而获得自我的释放,生命才将有所附丽。

模拟评分:内容23+表达24+发展9=56分

评分依据:针对“鸟笼效应”,作者读出了“破茧成蛾”的超越,读出了“精神的‘越狱’乃思维的解放”的新生,这正是本文的高明所在。随笔式的结构、文学化的语言、灵动的思维、丰赡的积淀,无不显示出作者的文气与才情。“越狱”的标题已然震撼人心,“人人都有可能沦为囚徒,也可能习惯于囚徒式的生活??”的开头发人深省,“学会‘越狱’而获得自我的释放,生命才将有所附丽”的结尾则无异于暮鼓晨钟,振聋发聩。生动贴切的比喻、信手拈来的名句、灵活多变的句式,犹如火树银花,光彩夺目,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本

文可谓文质兼美的佳作。

苏东坡:我们何以突围

许长发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轼走出“乌台诗案”阴霾,在黄州赤壁完成了中国文化史最伟大的转变之一,即从政治文人蜕变为纯粹文人。苏轼“突围”的标志即是前后《赤壁赋》的诞生。

苏东坡突围,突何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一直有官文化成分,这成分挥之不去。士大夫阶层很容易陷入贬官文化俗套中。于是,情由贬生,文由情显,景由文名,很多情深辞丽的诗篇因此而成为不朽之作,很多古迹遗存正因为这些迁客骚人的墨韵点染而名扬千古。譬如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虽而乐”的范仲淹,浔阳江畔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

贬官文化还衍生另一种文化——隐士文化。入世之积极性被排挤和打击,士大夫们不由得渴望归隐,转而寄情于山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是一种无奈的超脱。贬官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情结,因此“入世不得而转念出世”是一种怪诞的逻辑,摆在那,却又让人不得不接受。

但苏东坡没有陷入其中,他成功地以坦荡、豪放与达观突围了。在他的《赤壁赋》中,“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人便是贬官文化的生动体现者,因为渺小,所以不犯天道,所以无为逍遥。而智慧的苏轼却悟到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思,认为不必愁思前路,而应好好活在当下。对于贬谪,他已无愁与苦,即使流放海角天涯,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苏东坡突围,是一种双向思维,有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味地追求美,处处皆美,美即丑了。感谢道家给了我们中华文化一种双向思维:让传统思想主流也能流淌一点鲜活的血液,让黑格尔也艳羡中国的辩证法。这样相反相成地看待事物,才能保持事物独特的美。

王国维先生曾论述词的境界大小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为上品,“无我之境”有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花之态度现出人之怅惘,高妙至极。“无我”乃是我独立于事物牵缚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达观中透着理性,从容里暗含敏锐。这才是突围之道,苏东坡深谙此道。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只鸟儿在笼子里绝望地望着天产,而笼子门却始终开着。这就是禁锢使然。而画中的文字更发人深省:“禁锢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

当然,我想突围应该就是你知道你能做得到。

模拟评分:内容23+表达23+发展9=55分

评分依据:本文从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一文引发议论,思接十载,視通万里,散发着芬芳馥都的文化馨香。正因如此,文章写法上也跳出了传统的“鸟笼”,不是“三例三析”的程式化写作,也不是“引、析、联、结”的模式化操作。而是准确把握“鸟笼效应”的精髓,阐发自己的独到心得。什么叫“唯陈言之务去”?什么叫独抒性灵?从本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庸常的思维方式。文章语言清新流畅,卒章显志,耐人寻味。

篇四:必修一:文言文部分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

一、字词——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不可以已 18.君子不齿

2.木直中绳 19.术业有专攻

3.不复挺者 20.余嘉其能行古道

4.金就砺则利 21.作《师说》以贻之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七月既望

6.假舟楫者 23.举酒属客

7.而致千里 24.白露横江

8.而绝江河 2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6.正襟危坐

10.功在不舍 27.寄蜉蝣于天地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8.而卒莫消长也

12.用心躁也 29.吾与子之所共适

1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0.施施而行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1.日与其徒上高山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32.缘染溪

16.彼与彼年相若也 33.攒蹙累积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4.外与天际

二、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 6.或师焉,或不焉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山川相繆

4.君子生非异也 9.自余为僇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梦亦同趣

三、古今异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輮以为轮 9.今之众人

2.金就砺则利 10.小学而大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徘徊于斗牛之间

4.古之学者必有师 12.白露横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凌万顷之茫然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4.颓然就醉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5.游于是乎始

8.吾从而师之 16.而绝江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0.下江陵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1.舞幽壑之潜蛟

4.用心一也 12.正襟危坐

5.吾师道也 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而耻学于师 14.侣鱼虾而友麋鹿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5.不知东方之既白

8.小学而大遗 16.穷山之高而止

17.萦青缭白 20.故为之文以志

18.始指异之 21.箕踞而遨

19.四望如一

五、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名称及句式特点

1.不拘于时 13.吾从而师之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輮以为轮 16.师不必贤于弟子

5.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7.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

6.故为之文以志 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2.凌万顷之茫然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3.渺渺兮予怀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课内素材积累

(一)荀子《劝学》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适用话题:(1)外因和内因的关系(2)自省促人进步(3)巧借外物,成就自我(4)真正的逍遥(5)持之以恒(6)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二)韩愈《师说》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适用话题:(1)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2)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3)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4)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6)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三)苏轼《赤壁赋》

1.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

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难怪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里说,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看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方其(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适用话题:(1)“失意与失态(2)诗意人生(3)短暂与永恒”的思索(4)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荣辱、得失其实都很渺小,微不足道(5)“选择”决定于生活的态度(6)人要善于寻求精神的寄托(7)自然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8)胸怀

(四)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他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热情地政治家,但由于受到保守派得打击和排挤,他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这个在人们眼中的蛮荒之地,由于人迹罕至,周围不少奇山异水一直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一度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并将这一个个惊异的发现生发为文字,来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适用话题:(1)美与发现(2)自然的恩典(3)诗意的栖居(4)给心灵按摩(5)不屈的人格(6)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七、写作借鉴

1.《劝学》:巧妙设喻。以常见的道理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不舍”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舟楫、假舆马”等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2.《师说》:正反对比论证。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焉”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当时的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八、自我测试——翻译下列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5.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16.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17.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