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沉重的警笛声(25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0 02:16:07 字数作文
沉重的警笛声(250字)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沉重的警笛声(250字)作文

今天早上九点半左右,响起了一阵警笛声,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是不是地震了?”有的又说:“是警车了?”反正这声音听起来沉重,听起来悲伤,心里很不是滋味。到最后,我知道了,是“九.一八”事件,这个事使是人愤怒的事。是日本向中国开起了第一炮,是日本入侵中国的第一天,是日本栽赃我们,说是我们炸了那条铁路。这段历史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铭记的,是值得我们愤怒的,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耻辱的。这沉重的警笛声,让我看见了日本人站在中国的领土上,狂妄的笑着,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污点。

    六年级:白凤媛

篇一:偷懒的警笛声

偷懒的警笛声

“嘟嘟”听那警笛声又响了,“可能又有案子发生了”,大家纷纷议论,有的说:“有没有案子警笛声都会嘟嘟响”。有的说“才不是呢!”

正在“嘟嘟”响的警笛声一听见“才不是呢”这句话,边气急败坏地想:哼,既然这样,我就不响了!

警车“呜呜”地开出城市,开过草林,开到一座破屋前。这儿,就是发生过几起连续杀人案的案发现场。犯人还在“唰唰”地藏尸体,他没有听到“嘟嘟”的警笛声,根本不慌张,还在那儿不慌不忙地藏尸体。这时,警察“哒哒”的脚步声从楼梯传了上来,犯人这时才慌慌张张地打开门,准备逃出去,门“咯的”一声,打开了,可警察的枪口已对准了他。

警察知道破着案子的功劳警笛声最大,因为它不响,犯人还不慌不忙地藏尸体,所以警察才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它。

偷懒的警笛声得了奖章。

篇二:高考作文:沉重的责任

“沉重的责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个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会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呢?”

哲人说:“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

哲人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精心从这个世界上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老板,不是总统,因为他们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请以“沉重的责任”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题意理解

(1)分内应做的事。如:尽到责任。

(2)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因而要承担的过失。如:追究责任。

二、立意举例

1、工作、爱情、家庭、友谊都意味着责任。人生的责任是沉重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勇于承担。

2、生命的质量、人的分量、生命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决定于他所承担的责任的多少。

3、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勇于承担责任。

三、选材举例

(一)当代楷模的事例

1、连续十二年自强不息,上大学带着妹妹的洪战辉承担的是对亲情的责任,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2、坚守在贵州深山,倾其所有为村民治病的赤脚医生李春燕,承担的是对村民健康的责任。

3、当代孝子、捐肾救母的田世国,承担的是对母亲健康、对继承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的责任。

4、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承担的是对邮电事业的责任。

(二)历代先贤的事例

1、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2、行吟泽畔,为效忠楚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

3、忍辱苟活,著成青史留芳名的司马迁。

4、数十载攀岩走穴,遍尝百草,呕心沥血,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5、蓬牖茅椽,瓦灶绳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中国古代方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曹雪芹。

6、不屈于外侮,虎门销烟,自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丈夫林则徐。

沉重与责任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岁月是贼,总是不经意地偷去许多,美好的容颜,真实的情感,幸福的生活。也许我们无法做到视若无睹,但也不必干戈相向。毕竟谁都拥有过花好月圆的时光,那时候,就要做好有一天被洗劫一空的准备。——风随年华

沉重并快乐着,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面对生活的沉重,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逃避,这是弱者的表现,因为逃避沉重就是逃避责任;有人选择忍受,虽然看似没有逃避,但却反映出一种被动,一种无奈的心态,这当然也不是正确对待生活的应有的态度;有人选择承受,境界要比前者高了一些,但被动的色彩亦然;有人选择“享受沉重”,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试想:若不是感到沉重,历史上不会有如此多隐逸的文人;若不是感到沉重,世界上不会有许多人狂热地探索生命的真谛。这沉重让人感到迷惘却终不得脱,这沉重也同样竭尽了为数不少的哲人的心力。那么,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沉重呢?那就是“享受沉重”。

工作是沉重的,可是我们选择了它,它是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爱情是沉重的,曾经有过的无数关于爱情的悲剧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然而,我们能够因为它的沉重而将它抛下吗?家庭是沉重的,然而它所象征的浓浓亲情让人依恋不舍;友情是沉重的,但是人的心里啜满了友情的芳茗,世界也因此而温婉美丽起来。

生命是沉重的,这沉重在于我们必须为之负责任。我们一路拾捡着美好的东西,拾捡的不是石头,而是钻石。每一粒钻石都要你去为之擦拭、打磨,因此你会感觉到劳累与沉重,但是这沉重中蕴涵着怎样的快乐啊!这快乐可能并不起眼:工作的一点成绩,爱人的一束玫瑰,家人的一件毛衣,朋友的一封遥远的来信……可是,假如没有了这沉重中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灰暗无光!

一路走一路拾捡,收获越多越沉重,而越沉重也就越充实越成熟。因此当走到路的尽头,丧钟敲响的时候,当一筐钻石都在熠熠闪光,当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永恒的虚无,所有的灵魂都在留恋这一世的沉重。

面对沉重,今天你享受了么?

看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我想,人生也是如此的——在曲折中渐进,在渐进中曲折。

沉重的责任造就人生的壮观--也谈“责任”

没有大山的脊梁,就没有大山的巍峨;没有责任的沉重,就没有人生的壮观。--题记

窗外是冷冷的月光,窗内是淡淡的怅惘。

站在窗前,捧一杯清茶,希望它能冲淡自己的怅惘,任思绪在广远的时空张开翅膀。

苍天问我,我问苍天:什么是责任?

妈妈告诉我,责任也许是这样的:院中大榕树的鸟巢里有新衔来的春泥,有最绵软的飞絮、羽毛,有嗷嗷待哺的娇嫩雏鸟,有关爱与呵护的极致,甚至会有鸟妈妈驱逐强敌的振羽搏击,翅血淋漓。

这是妈妈眼里的责任:责任是全身心的付出,责任是沉甸甸的使命,造就人生的壮观。

历史告诉我,责任也许是这样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是躬耕南阳的孔明在吟哦。当时空落定生命的尘埃,斜阳亲吻着苍苔的时候,萧萧的马嘶打破了村野的宁静,诸葛孔明怀揣着满腹经纶,跟随刘皇叔上路了。孔明的心中装着一份知遇之恩,更装着一份责任,一份匡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的责任。因而,他一去数十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至殒命于茫茫五丈原。

这就是历史眼中的责任:责任是报效国家、济世怀人的赤诚肝胆,责任是沉甸甸的使命,造就人生的壮观。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责任最深刻的内涵?我问上苍,苍天回答:“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甘赴疆场,扫平敌寇,恢复中原,那就是一种责任;当地震来临时,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救援队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开赴四川灾区,全然臵个人生死于不顾,那种淳朴的大爱真情,就是一种责任;而莘莘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科技之崛起,而不辞劳苦,学海行舟的执著拼搏,就是一种责任。

收回思维翱翔的翅膀,眺望窗外,月光如水,广场朗朗;回首窗内,怅惘之人,心扉洞开:铁肩担道义,大材铸华章。

责任--沉甸甸的责任,造就人生的壮观!

【名师点评】本文主旨鲜明,立意清晰,内容丰富,而且颇有激情和文采。议论阐述能化平淡为神奇,化抽象为形象,以形象感染人,以诗情激励人,令人备受鼓舞。特别是文章结尾“铁肩担道义,大材铸华章”的语句,诗意浓郁,颇为深刻、精警,令人击节叫绝。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

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可以做“羊”,还可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考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审题:把握不准命题的意图

材料的核心,其实就是思考“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如何做人)?”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社会,就是对“狼性”品格和“羊性”品格的优秀品质进行探讨,但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写,都应当写出积极的方面来,是做一个正面的积极进取的充满阳光气息的具有平和心态的人。如果能够这样立意,不管怎么写(即不管是写“狼”或“羊”或其它动物),那么文章都是切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仍然在审题方面有这两种较为突出的情况:

(二)论证:文体特征不鲜明

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到毕业的时候,应该培养出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出比较强的分析论证能力。这也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广东高考作文,一直强调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议论文的写作,是能够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但是这次作文,体现出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弱。文体特征很不鲜明。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1.欠缺严密的论证思路

2.叙例过长,淡化议论

(三)选材:视野范围非常狭窄

1.题材狭窄

由于高三备考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许由于应试的缘故,学生每天进行大量机械式的训练,能够想起奋进的事例,往往并不多。其实很多学生都有智能手机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每天都上微博,但就是不懂得灵活运用事例。例如:“在高三,我发现我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狼。他们正在竞争着,奔跑着。一不小心,他们就会把我的猎物抢走。所以在高三的时候,我更要做一只狼,那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不然就像其它羊一样被这些狼所击败。所以为了我的猎物,我会不怕辛苦,不怕劳累,做一个成功的狼!”

2.题材定位不准确

如果按照题目所给的材料,尤其是百度老总说的话,选材其实是有所限制的,即如果选取“狼性”角度正面去写,应该选取那些奋发图强的事例。但是事实上,有不少的考生,诠释狼的“进取精神”,把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的事例都用上了,很明显,这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3.内容空洞

(四)引论:没紧扣命题材料另开话题

对于材料作文,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不宜撇开题目所供材料而另选材料,对自己所选的材料生发议论。但是,还是有好一部分的考生,“自立门户”来写作的。有些文章,看立意大体是正确的,但是全文只字不提材料中涉及到的“狼”和“羊”,例如谈《积极向上的精神》、《做生活的强者》、《可以做“

隶而不得的朝代。”由此看来,能做一只羊,做一个顺民,已经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中国人则在这样的选择中渐渐磨掉锐气,失去斗志,繁殖了一个又一个能抢到人血馒头就心满意足的华老栓式的人物——善良、安分守己,但精神麻木。只有羊的奴性,而人的精神全无。羊的悲哀,其实也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的悲哀,久而久之,温顺、麻木得连生气的本能也丧失了,怪不得台湾学者龙应台大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千百年来,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里有着不少羊的成分。我们过于容易满足,小富即安;我们过于容易隐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也过于容易妥协,“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被教化成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一只只奴性十足的羔羊。即使到了今天,国力益盛、实力益强的今天,别人依然把我们当羊。羊只会让人欺凌、屠宰,而不会赢得他人的敬畏、尊重。要知道,狼爱上羊的传说只是自欺欺人,天方夜谭式的笑话。因此,今天,该是到了告别做羊,真正做回一个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中国人的时候了。

羊的传人?可能曾经是,但是,这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符号,我们不是羊,也不是狼,而是走在实现“中国梦”路上的中国人。

享受人生

只有具备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百度老总如是说。诚然,狼一般的进攻之心能率领我们在理想的战场攻城略地,而我以为,成功的喜悦与激情不及安谧享受人生的平淡,浮世虚名的繁华不及满足于内心的安宁。故而,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将虚名利益看淡,换一种或淡然,或洒脱的方式点染世间的纷繁。

人生是什么?是在三月的早春,看一群燕子于古老的庭院衔泥筑巢;是在清凉的夏季,看满地莲荷寂寞地在水中生长;是在风起的深秋,看一枚落叶,安静地赶赴美丽的死亡;是在落雪的冬夜,看一尾白狐遁迹在寒荒的山林......可见,享受人生与成功和激情无关,更多的是在以一种欣赏自然、探求生命本质与满足于内心的方式来生活。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曾经锣鼓喧天的倾城故事也已淹没在落落风尘中不知所往。年轻时的张爱玲便已颇负盛名,红极上海滩的她却只是一个转身回到自己的小屋里不问世事,到了晚年更是隐世独居,享受自己的人生,不愿为浮名所累。

鸟倦知返,流云也尚且寻找归宿,何况是率性而行的三毛?只是梦中的因缘际会,只为寻找心中的归宿,三毛去到了荒凉的撒哈拉,一心一力建造起自己的家园,哪怕短暂也是最珍藏的回忆。她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内心的满足是无可替代的,即使她在台湾久负盛名,社会给予她的光环也不能挽留她奔赴家园的步伐。

从个人来看,成功与盛名,理想与激情,看似实现了人生的意义,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一时的痛快吗?成功不能伴随一生,盛名不能跟从一世,而唯有内心的满足,安逸地享受人生,静听穿林打叶声,赏遍春花秋月之美,才是人生的意义,而执着于征程的人,只顾得舞刀弄影的畅快,哪儿谈得上享受人生?

从社会来看,我们不该为生活而生活,不该为忙碌而错过身边的美景,人一旦投入社会追名逐利的大潮中,便会迷失自我。众人为促进社会发展而各施其力固然能促进社会发展,但我们再也没下一世来为自己而活。(此节意犹未尽)

享受人生,遵循内心的选择,去听陌上炊烟低吟浅唱,闻指尖暗夜流芳,管他功名未央。

【点评】本文立意“做羊”,中心“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将虚名利益看淡。”以“张爱玲”和“三毛”为正面点例作事实论证,并从个人与社会作道理论证。特别是语言精致,美不胜收,令人击节三叹。考场得分:50。

篇三:高中语文作文 从“一些沉重的话题”说起

从“一些沉重的话题”说起

国学与大师

(一) 国学拯救不了精神危机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文化现象,各类媒体上国学类栏目比比皆是,众多高校开设国学类专业或相关课程,国学研究机构纷纷组建,书店里国学类书籍持续热卖,古典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一些重要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切都在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代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人们眼中原已显得陌生的国学已渗透到学术研究与生活当中,重新体现在中国人民深层价值观中。

精神危机弥漫于当下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国学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拯救精神危机,理由是古典时代的人们内心相当和谐。我们当然赞同在文化中承接传统,比如在教育中增加古典的内容,文字繁简并用,但是对国学拯救精神危机的说法不抱希望。

什么是国学?这是谈论国学时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一般而言,国学指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但是对国学的具体界定,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狭隘。研究印度学的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国学大师”,这种国学过于广泛;认为只有原教旨的“国产学问”才是国学,又过于狭隘,还有人把国学限定为儒学,这是独尊儒术的思维,不是诸子百家的观念。

“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出现过,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学热,则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有人倡导“国学”,排斥外来文化,如果这样的话,首要就要拒绝使用“国学”这个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词。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所以繁盛,与它的开放性有关,传统文化学术已经包含了很多外来文化。

寄望于国学拯救精神危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国学鸡汤化”和“国学产业化”。

“国学鸡汤化”以百家讲坛为代表,于丹领衔的坛主,以励志散文的方式讲述典籍,这种方式符合了观众“深入浅出”的需求。生产心灵鸡汤的作家,多如过江之鲫,但是他们过于注重“浅出”,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讲述一些平易的人生哲学,读者虽然喜欢,却很难对这些作家产生崇敬之情。他们的心灵鸡汤只是“家常菜”。于丹把心灵鸡汤贴上古代典籍的标签,如同厨师宣称自己的鸡汤添加了各种名贵药材,“家常菜”立即成为“国宴”。“深入”仅仅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可以对食客、观众、读者产生巨大的心理作用。以心理作用解决精神问题,于丹可谓对症下药,其中原理与唱革命歌曲治疗精神病异曲同工。如果有人认为是国学大显神威,未免有些自作多情。

“国学产业化”,以各种国学总裁班为例。几乎各大名校的哲学专业,都在办国学班,对象不是有志于国学研究的后学,而是总裁。在国学班学习的总裁,能够在国学上有多少长进,值得存疑,但也不算误入歧途。李一曝光之后,没有人会认为他的旁门左道是国学,可是在他曝光之前,他的缙云山国学院声名显赫。很多企业家(不仅企业家,也包括一些“文化精英”)对国学的理解就是旁门左道,一个人如果不会点旁门左道,便会被认为境界还不够深,这使得“国学产业化”最后成为“国学神仙化”。

能够应对精神危机的,只有信仰。一个人不去寻找信仰,却到处寻找信仰的替代品,最后只能走火入魔。如果这个人再把魔当成神,就不可救药了。

(二) 吴宇森拒称“大师”

最近,冯小刚认为当代中国电影界没有大师,而张艺谋的代言人张伟平表示不同意,称中国电影界还是有大师的,而且认为大师是谁,“大家心里都明白”。看来,对“大师”头衔的热衷已经从学术界“传染”到了影视界,而一贯被业界和影迷称为“电影暴力美学大师”的吴宇森也 就成了最先被议论的,不过,对于“大师”,吴宇森是敬谢不敏的,他说:“我不是大师,也不喜欢别人称我为大师,做大师太孤独。”

当然,吴宇森认为,中国内 地还是有几位导演堪称“大师”的,他表示,“国内有好几个很好的导演,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冯小刚,他们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称他们为大师也不为 过。但从整体来说,中国电影的质量还需要再进一步。”这也许是吴宇森自己表示谦虚和对同行表示尊重。作为在好莱坞已经能“玩得转”的华人杰出导演,表达这样的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

吴宇森拍了不少的影片,有的影片在好莱坞也已是艺术性和票房都很成功的,无论是就拍高质量的影片来说,还是就对国际影视界,特别好莱坞电影界的了解来看, 或是就在国际电影界的影响来比,当今的华人导演,该数吴宇森和李安最具大师素质,不知李安是否视自己为大师,反正吴宇森是不喜欢被称为大师的,是否是大师 对他来说并不在乎。也许,真正有大师素质的,并不热衷于被称为“大师”。

由此,我们想起了大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事,季老在学术领域涉猎很广,其学术成就和贡献都十分突出,确实是一位大师级的杰出学者,但是,当人们称季老为“国学大师” 时,他坚辞“国学大师”头衔,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真正有大师素质的,并不喜欢人家称他为“大师”,如季老,专门撰文坚决拒受“国学大师”的头衔。

拿着“大师”头衔到处套的人往往缺少的就是大师的素质和心态,贩卖“大师”帽子往往是有种种目的的,其目的之一是:为长辈、老师、师父带上了高帽子,一则 是为了让师长们高兴,他自己也算是拍了个正着的马屁,二则是因为师长们头衔大了,他作为“徒儿”,也能“长高点”,跟着沾了光,为师辈吹大了气球,自己也 能跟着飘起来;其目的之二是:为某人戴高帽,拔高头衔,如果是利益相关者,他自己也能因名牌效应,广告功能,媒体的呼应等,得到大大的利益,把关系密切的 人吹上去,目的是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

当然,也有人喜欢弄了顶“大师”帽子自己戴,本来没有大师的素质,经别人客气地一说,好像自己就成了大师;别人稍微对他一吹,他就飘飘然地往上升了,鲁迅先生当年曾说过:有些人“老想着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吴宇森拒绝当“电影大师”,季羡林拒称“国学大师”,前者客气地说:“做大师太孤独”,后者谦虚地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这其实都是很有哲理的话,一旦成了“大师”就容易被“悬挂”起来,就容易成为众人和媒体吹捧的对象,因而也就离大众越来越远,这能不孤独吗?只有能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小师” 的,才有可能成为大师,也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大师的素质,大师的才学,大师的成就,大师的贡献,不是高帽所能“戴”出来的,也不是贴个头衔就能有的,我们渴望时代涌现更多的大师,但我们对“吹”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大师”,特别反感!

(三) 钱文忠:传统文化的呼吸与叹息

最近十年来,我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国学热”。这股“热”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是切实可见的社会现象:电视上的“国学”节目掀起收视热潮,报刊上的“国学”文章连篇累牍,书架上的“国学”论著触目皆是,社会上的“国学”讲座此起彼伏。

“国学”进入了中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能够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倒背如流备感骄傲??

毫无疑问,上述现象都是可喜的;最起码,这说明我们对按照时下做法,统归入“国学”名下的传统文化开始珍惜和热爱。其次,我也必须表明我的担忧:我们对这股“国学热”的背景是否有足够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国学热”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国学热”都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重新树立起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文化自豪感。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漠视到重视,从批判到肯定,从贬斥到尊崇。“月亮是西方的圆”已成陈词滥调,在当今的中国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大市场的了。我们开始满怀热情地重拾、追寻、学习、珍爱、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将之一股脑地装到贴着“国学”这个标签的篮子里,丝毫不顾虑这张标签的模糊与可疑。

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地去亲近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暂且就算是“国学”吧,却在身心两方面都无法拉近和它的距离;更令人担心和不安的是,现在的我们似乎还不能抗拒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大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学传统,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拥有足够的历史感。特别是在当下,缺乏历史感的一个证据就是我们有个习而不察的“心魔”。我把这一“心魔”称之为无来由的狂妄:我们不是拥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吗?我们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的健在者吗?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能源,比如石油,但是我们绝对不会缺少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我想,有识之士大概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自信吧。只有用长程的历史感,才能消除我们莫名的“心魔”,才能使我们以如履薄冰、戒慎戒惧的心态对待劫余的传统文化 “文革”刚结束的中国,濒临破产的又何止是经济呢?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不仅是残破的国民经济,还有残破的国民精神。传统文化资源被摧毁殆尽,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流行一时,反映的固然是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全民认同,同时,难道不也折射了传统文化的命运带给我们的惨痛记忆和全民后怕吗?

经过这样的历程之后,今天的我们还能够拥有多少传统文化资源呢?先不说别的,我们今天能够有把握读懂《论语》吗?我们今天能够有把握读懂《三字经》吗?人类的历史早已昭示了,我们毕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传统文化是不会被摧毁的,是有永恒的生命的,即使美其名曰为“国学”也不行。

改革开放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这些其实就是当下的“国学热”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的纠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4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

中国作家对诺奖的态度很有意思,有人以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对待之,以为不足观或不足论。此言已酸气扑鼻,却还听到另一种更可爱的说法,以为自己的不能获奖,是没有好的翻译将其作品推荐给评委,而评委亦抱有对中国作家的成见;更有人索性指责诺奖被政治化,以有色眼镜看中国作家,自然看不出其好来。这就颇有点怨妇的情绪了。

诺奖固不足论,每年诺奖颁布前后的那些天,一些人总是啧有烦言,以为我们太看重诺奖了。其实并非我们太看重诺奖,而是诺奖本身已经成为文学乃至政治思想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种存在。我们不妨冷静地、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和诺奖作家相比,我们的文学写作究竟有哪些差距和不足?

六十年的话且不说,因为太遥远了,我们只说三十年。近三十年的文学写作大致经历了这样一条轨迹:从最初的伤痕文学,走向寻根,走向语言、文体的试验,走向内心,走向零度写作,走向自适,走向轻松娱乐,走向类型化、商业化,中间虽然有过新写实,却几乎是昙花一现。这种概括也许太过粗疏,却也能看出中国文学的基本倾向和面貌。

事实上,这些年来,不少作家们几乎是在集体上演一场“胜利大逃亡”,逃离现场,逃离现实,放弃作家的历史责任、社会关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这时,如果我们将诺奖看作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它一定照出了中国作家“皮袍下的小来”,照出他们的小情调、小情感、小历史、小时代,照出他们的委琐与没落。

从诺奖作家写作实践来看,作家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当然,此政治绝非彼政治,绝非庸俗的为政治服务,为某种政治歌功颂德,唱赞歌,而是基于作家对现实社会和芸芸众生的政治情怀与人性情怀,基于作家从现实观察和体验中所建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这是回避不了也不应该回避的。刚刚获得本年度诺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就曾说过:“拉丁美洲的作家必须首先是政治家、鼓动家、改革家、社会评论家和伦理学家,然后才是创作家和艺术家。”他始终坚持“文学要抗议,要控诉,要批判”的主张。他是以一个拉美作家的身份说这些话的,他的话,对中国就一点借鉴意义也没有吗?不必说拉美的社会现实与中国有多少相似之处!

文学不能作为作家逃避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借口,是显而易见的。巴尔加斯·略萨不是把政治情怀以及对小说结构、叙述形式的探索结合得很好吗?我们现在仍然希望文学回归自身,特别是在文学日益沦为金钱的奴仆的时候,找回文学的尊严,就显得更为迫切,但这个文学又不仅仅和叙述形式有关,它还包含了作家的叙事态度、叙事立场,包含了作家对现实的发言和回应。

(五) 从略萨看诺贝尔文学奖

从来没有一位作家获奖像略萨这次令我感到激动。略萨是当代所有诺奖得主中、唯一一位在三十岁之前就确立国际声誉的作家。他也几乎是唯一一个在资本主义世界,既批判右派、也批判左派,并为此饱受质疑的健在文豪,堪称是自加缪之后又一位不受缚于立场的独立公共知识分子。而在小说对性与社会的描绘与剖析的成就方面,近年的诺奖热门

下页

篇四:2014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贪婪,沉重的代价”

2014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贪婪,沉重的代价”

2014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贪婪,沉重的代价”孙延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有位贵族,在远离海岸的城堡里举办盛宴。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宴会没有准备鱼。然而,一位贫穷的渔夫送来了一条大比目鱼。城堡里的人们欢呼雀跃,然后他说:“你我立刻付现金!你要多少钱?”渔夫说:“大人,我一分钱都不要。只恳求你在我赤裸的后背上鞭打100下,这就是我这条大比目鱼的定价!——贵族和来宾都万分惊讶,渔夫态度异常坚决。无奈之下,贵族打完了50鞭子,渔夫大喊:“停下!停下!在这个买卖中我有一个合伙人,他理应得到他应得的份额。”渔夫说:“他是您的守门人。我带着鱼要见您,他百般阻拦,直到我答应无论我从这条大比目鱼身上获得什么,都必须分给他一半。”贵族震怒说:我一定无比公正地让他得到他应得的那份“回扣”!守门人被贵族赶了出去,而渔夫得到了重赏。

贪婪,沉重的代价

宴会的守卫因执着于对“回扣”的贪婪而遭到鞭刑,因而丢失了工作,也失去了尊严。可见,贪婪使人的品质低下,灵魂受损,所以若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务必革除人性的劣根——贪婪,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贪婪,会使自己丧失生命。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狐狸与狗同时发现了一个篱笆破了的庄园,但篱笆的破口非常小,只能勉强让它们钻过,无意中,它们发现了庄园里有许多腌肉。于是,它们决定大吃一顿,狐狸吃了一小会儿就停止了食用而开始跪上跪下,狗却一直不停地吃着,天黑了,它们又来到了篱笆口,狐狸像之前一样钻了出去,可狗由于自己的贪婪,吃了太多而无法出去了,最终狗成了新的“腌肉”。由此可见,贪婪,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贪婪,名节尽失贻笑大方。北宋时期,一位友人即将远行,将金币放于坛中并在其上封上一层绿豆交与友人,待到归来时,却发现了坛中的金币全数不见,只剩下一坛绿豆,后值案破,友人承认,自己由于贪婪而产生了邪念,将金币据为己有,干出了这件令人唾弃的事情,遗臭万年,从此,贪婪使友情变了味道,并留下了千古的笑谈。可见,这也是贪婪的代价,令人不齿的行为遭唾弃。

贪婪,会失国家迷失本性。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反腐事件”令人心惊,莫名清查出的几亿家产,三公经费的奇异流失,公款的不翼而飞以及各种“房姐”,“表叔”??让人感叹,是贪婪,让这些公务员忘记了为人民服的宗旨,为人民负责的原则。这些权利,在贪污者那里变成了一个个利欲黑心,捞钱万贯的手段,从一个个上位者又再度沦为一个个阶下囚。什么是困住他们的那一道墙?不过就是心中那无法自抑的贪念。俄罗斯谚语说得好:金子都上锈了,让铁怎么办?好端端的一个国家被他们搅合的了乌烟瘴气,多亏习总书记反腐利刃的震慑!

清廉,时代楷模彪炳千秋。卢梭曾在著作《爱弥儿》中写过:“贪婪者最难以自救”英国诗人济濨也曾道:“贪婪将魔鬼之门打开”。这便令人警思,而与贪婪者相反的那些清正者,却在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的杨震一身清白,他拒绝那些为买官送上的巨款,清廉度日,成为一代隐士典范。勤政廉政的焦裕禄,党的好干部杨先洲,安于清贫轰动三湘的公安局长项文渊,清正者自清,他们的名字将彪炳千古,永载史册。相比之下,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国发委副主任刘铁男等人,巨额财产,损公肥私??多么令人赧颜?!一个个党培养多年的干部,竟然连个封建官吏都不如! 生命中,利益当头的事会有许多,但请谨记:贪婪绝非美味佳肴,而是穿肠毒酒;贪婪

绝非清明通途,而是悬崖绝路;贪婪绝非舒心如春,而是冰冷如铐,秋风扫落叶般凋零。

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2014届15班

汪桐竹

指导教师:孙延堂

【修改与点评】

1“贪婪,沉重的代价”,既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又具有警示的作用。

2用四个小分论点,围绕中心展开。三个反面实例,一个正面实例,层进与对比,鲜明惊醒。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说理透彻。

3。结尾语言简练,照应开头,排比句式升华,给人警示,戛然而止。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