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一些关于和的题目字词翻译句子翻译之类的..中心思想或其他题目都可以..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0:42:18

谁有一些关于和的题目字词翻译句子翻译之类的..中心思想或其他题目都可以..越多越好..
谁有一些关于和的题目
字词翻译句子翻译之类的..中心思想或其他题目都可以..
越多越好..

谁有一些关于和的题目字词翻译句子翻译之类的..中心思想或其他题目都可以..越多越好..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代.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
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翻译;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自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文体:文言文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

全部展开

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自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文体:文言文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颗米粒。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青色颜料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应当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注释
语音发音
洢(yī) 皿(mǐn) 贻(yí) 罔(wǎng) 黍(shǔ) 髯(rán) 椎(zhuī)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词类活用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古今异义词 :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拟 。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奇,零数。 8、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23、篛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箬”的异体字。 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重点语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 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公元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县)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魏忠贤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
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代。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
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翻译;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229529.html <活板>&<核舟记>的题目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816732.html 《活板》《核舟记》的翻译

收起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
黍( )箬篷( )糁( )峨冠( )
髯( )衣褶( )诎( )楫( )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

全部展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
黍( )箬篷( )糁( )峨冠( )
髯( )衣褶( )诎( )楫( )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选贤与能(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
9.荡胸生曾云( ) 10.混黄华叶衰(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八年级语文(上)23课——《核舟记》试题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邀 邀请2.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通屈 弯曲4.通横5.通父男子的美称6.通拣 挑选7.通举 推举选拔8.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9.通层10.通花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六、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收起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

全部展开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颗米粒左右。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青色颜料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应当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本文选自张潮等人编写的《虞初新志》。
注释
常识
1、本文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语音
洢(yī) 皿(mǐn) 贻(yí) 罔(wǎng) 黍(shǔ)
髯(rán) 椎(zhuī)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古今异义词 :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拟 。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奇,零数。
8、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23、篛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箬”的异体字。
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重点语句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 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公元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县)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收起

达萨达撒撒撒撒撒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