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阅读笔记阅读《水浒传》,了解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征;阅读后完成至少10个主要人物的阅读笔记格式如下:例:林冲(豹子头)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火烧草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9:46:14
《水浒传》人物阅读笔记阅读《水浒传》,了解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征;阅读后完成至少10个主要人物的阅读笔记格式如下:例:林冲(豹子头)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火烧草料
《水浒传》人物阅读笔记
阅读《水浒传》,了解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征;阅读后完成至少10个主要人物的阅读笔记格式如下:例:林冲(豹子头)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火烧草料场,最后被逼上梁山
《水浒传》人物阅读笔记阅读《水浒传》,了解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征;阅读后完成至少10个主要人物的阅读笔记格式如下:例:林冲(豹子头)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火烧草料
最喜欢的人物-----鲁智深 “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 鲁智深不识字,不读诗书,可是孔夫子赋予君子的品格“内省不疚,不惧不忧”,多少读书人穷经皓首学了一辈子的礼乐也望尘莫及的境界,他生来就有!为金老父女路见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且不说人命大如天,今后活路如何铺排,头一个懊恼的是“洒家许吃官司,又没人送反饭”,于是“一道烟走了”.到雁门县,挤在人群里听读榜文,一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样子,直到听到是捉拿自己的告示,也不走,睁着眼睛等下文(这才是一个英雄该有的风范!此外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可爱!嘿嘿~)到五台山落发为僧,几月不闻肉香,嘴里“淡出个鸟来”,不起英雄末路,悲歌慷慨之后,依旧兴致高昂地“向五台山喝了一回彩”.这一段金圣叹的批注很有趣:“夫鲁达岂有山水之鉴哉!”然则鲁达不能有山水之鉴?秦皇汉武对山川雄奇关河秀丽有的是占有的欲望,远胜于亲切之心,能心无芥蒂的来爱红尘万物的,只有鲁智深这样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行事桩桩可昭日月!” 鲁智深一不打坐,二不念经,吃狗肉,冲佛堂,昏官也骂,佞贼也杀,却深得禅宗三昧的真谛,比不得一般凡夫俗子,成日口口不离“阿弥陀佛”却连这样一个率真的人也容不得.真长老说鲁智深“久后却得清静,正果非凡”.老和尚果真有见识!大相国寺一段,鲁智深叫人绿槐树下铺芦席,请众泼皮团团坐定,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然后倒拔垂杨柳,教得个个打他主意的泼皮俯首称臣.古往今来,但凡胸襟磊落者,其生活也是这般淋漓畅快.困守名利,把大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焦头烂额的人们,来看看吧,也许能机心顿息.《红楼梦》里有一段唱词叫《寄生草》说的正式鲁智深闹五台山这件事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然而不过悲凉了点,也太文士气了.鲁智深只是天地间一个洒脱快乐的莽和尚,过多的修饰和描述不适合他,人性的光辉就在此单纯率真处.最厌恶的人物-----宋江 他实在是个可怕的人物.一芥小城的笔吏,整部书中,除去一个阎婆惜,一个黄文炳,居然没有一个不爱他,敬他的人!他是有名的孝义黑三郎,是及时雨,他在黑白两道混得如鱼得水,他屈居绿林是不得已为之,等朝廷哪天醒悟过来,他又愿意帮他们两肋插刀杀"奸臣".十两白银两斤羊肉收了李逵的心,用柴进的衣食获取武松的感激.好一个八面玲珑的宋公明!上山未久三番五次用一句"哥哥,一山之主,不宜轻动"架空晁盖的兵机.又倚重李逵,李逵这呆子是他的喇叭,有事自己不便说出口,李逵替他嚷嚷.宋江于是慢慢掌握了梁山权柄,一步步铸下一座大好山寨从招安到覆灭的悲凉结局.真个恶心的宋江!可怜了梁山的众好汉.介于的中间人-----吴用 除非生在武陵之地,或是米烂陈仓之年.否则,倘若山穷水恶,他就是土匪的师爷;北洋当道,就是某大帅的参谋长;运气好碰上刘邦,也许能当个萧何.达则兼济天下,穷也不甘苦守清贫,要独善其身,起码运筹驱策,设法把自己的生活弄好一点.这,大概就是吴用一生的抱负吧!但,不知幸还是不幸,他,遇到了生辰纲.吴用多智.诸葛亮骂死王朗,用了那样的长篇大论,吴用杀王伦,区区数言,不枉称他"加亮先生".然而三寸舌强于百万师,看看他也总是有点心惊.卢俊义在大明府好好做着他的富贵良民,谨小慎微,安分守己,被他铁算一摇,这么轻易就震得家破人亡,也另人心寒.然而我们看水浒,还是爱吴用的为多,鲜有骂他阴险狡诈的.这里,金圣叹评得好"奸猾便与宋江一般,只是比宋江心地端正." 吴用设圈套,使心术,多只是对外人,真正梁山好汉面前到底至诚质朴,宋江心血来潮要招卢俊义入山,显然为了牵制吴用.以加亮之才,焉能不知?然而他答应得爽快.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一切都是为了山寨罢了.看他帮晁盖,晁盖死了帮宋江,都尽心尽力,毫无二心,可怜一座好大的梁山,却终究不能风光到底.水浒诸雄,能善终者渺若星辰.吴用全身而退,虽然投缳自缢,但也不算太惨了.只是早知如此,当初何不草堂高卧,闲阅古今,授两三顽童,自在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