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感叹中国的发展(3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5 02:32:50 高中作文
感叹中国的发展(300字)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感叹中国的发展(300字)作文

  从公元前算起,我国历经了N个朝代,以帝王为象征的辉煌只得留在过去。想当年,秦征天下,雄兵数十万,只手一挥,就是满城的风雨。那样的战争,惊心动魄,又让人心惊胆战。曾经的骸骨,哪一具不是昔日沙场战死的英雄,因为只有英雄,才有勇气站在那样的战场上。不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场淘汰赛,强者生存,弱者灭亡!

  想当年,元征外邦,一人一骑,铁骑横行万里,一直踏到了欧洲多瑙河东岸,这是何等的气魄,连欧洲人都不得不承认其为“黄灾”。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是多么的伟大啊。

  一应俱全,闭关锁国的明清,遭受了莫大的屈辱,而今又如何?还不得向我们泱泱大国的崛起表示苦涩的祝贺。因为曾经的失败并不代表以后,关键是能否超越现在。

  而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医疗卫生、国际工程一应俱全,成为世界级的Boss,若放在十几年前,估计没有人敢想吧!

  感叹时代的发展,感叹中国的崛起啊!

篇一:赞美中国十年成就的作文!描写中国黄金十年的议论文、散文素材!十六大后中国十年发展成就的作文

十年,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2002-2012,中共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却是不平凡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中国的改革和探索、中国的发展和前行从未终止懈怠;

这十年,中国的力量和角色、中国的品牌和形象均有新的提升;

这十年,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回首十年,总有些经典难忘的瞬间,凝成国人集体的记忆。中国声音,铿锵有力;中国力量,撬动世界;中国品牌,挺立前沿;中国成长,乘风破浪;中国未来,写满希望。

对此,本报为过去的这极不平凡的十年做几篇文章,将散落的零碎节点串联成珠。透过中国的摸索,理清中国的道路;透过中国的前行,析出中国的经验;描绘中国的复杂,映射中国精神。

站在十八大前夕,新时代的隧道口,打开历史的留声机,聆听十六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十年,这时,你耳边响起哪些声音?

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串起了十年的中国记忆,诠释了十年的中国成长,谱写了十年的中国精神,并注定将穿越历史,牢刻在历史的坐标上。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听。

底气声音 中国进步

聆听十年,我们感受中国底气。

“我感觉良好。”2003年10月15日,太空驾“神五”,杨利伟气静神凝,传来一句简单的话。虽寥寥几字,却是对中国科技的检验,对中国探索的褒奖,对中国信心的叠加。9年后的2012年,“神九”载着“奇男神女”对接“天宫”,“蛟龙”下海触摸新的“中国深度”。每进一步,看似寻常,背后却是无声艰辛。

“我们准备好了。”北京奥运前夕,中国如此告诉世界。准备好的,何止是北京,也是精神,也是人民,也是国家。事实证明,举办世界最大赛事,中国能行。“圆梦”奥运不久,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同样验证这一点。

神舟飞船、北京奥运,是中国进步、中国底气的缩影。过去十年,有些进步看得见、听得见:经济总量“世界

“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7·23”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坦言十年不易。斯言诚哉!过去十年,中国面临内外挑战,克难无数。

“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汶川地震后的一天,站在什邡市的废墟上,胡锦涛喊出这句话时,国人流泪,继而握紧拳头。这十年灾多,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然而,国家和人民没有退缩,一次次攻坚克难。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绝不动摇。”除自然因素,分配不公、房价飞涨、户籍藩篱等,同为挑战。“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重提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箭在弦上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国改革不止。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东有钓鱼岛未归,南有南海波未平。中国追求和平,有大国之仁,但面对不断的“骚扰”,中国三沙市挂牌,油气田招标,打出一套“组合拳”。

是的,“中国很难”,但“中国也很有信心”。“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每一次挑战之后,总有大写的人挺立,总有英雄群像树起。他们,凝成民族精神的长城。

温暖声音 中国理念

聆听十年,我们触摸中国温暖。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0年2月12日,温总理这句话,温暖了春天。从重视“经济”,到日益关注“人”本身,关注“尊严”,理念进步,人心可鉴。

“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有关发展理念的表述,更加清晰,更加开阔,更加“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以人为本、社会管理、生态文明??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时代进步,“人”字大写。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终结。2007年10月,保护公民物权的物权法施行。2004年“人权入宪”,时隔8年,“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刑事诉讼法。一种理念日益普及:所有发展,均是为人。

纠结声音 中国反思

聆听十年,我们也看见中国纠结。

“我们有各种‘美美’,更有各种‘最美’。”网友简单一语,道尽中国复杂:钱不敢捐了,老人倒地不敢扶了,医生看病要监视器了,品牌奶粉不敢喝了,快乐的年轻人焦虑了??与此同时,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姑娘、最美小伙、最美士兵??也层出不穷。

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在探索中发展,也因转型带来焦虑和纠结。历史可

以大写意,日子却总琐碎,甚至纠结,“一地鸡毛”。几乎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要经历,无一例外。

中国越来越多地正视“焦虑”和“纠结”,并在反思中前行。红十字会在反思,医生和患者在反思,政府在反思,整个社会也在反思。时下,中国正是雨季,有关“下水道”的热议,便是反思声音中的一种。

责任声音 中国道义

聆听十年,我们体会中国责任。

“中国一直关注欧债危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2011年9月14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温家宝总理的表态,无疑给了欧盟一粒定心丸。“帮助欧洲就是帮助自己”,在蔓延的危机面前,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尽力助推世界。

“中国不同意。”对于不公正的欧盟航空碳税,中国坚定地说“不”,坚守公道。西亚北非乱局中,对不符合联合国准则的安理会决议,中国坚决投出反对票,维护道义。历史复杂而深邃,处于短暂一瞬的国家和人民,有时面临艰难的抉择,但坚守道义,总不会错。

此外,在帮助受灾国上,在援非上,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更多地为世界发展尽责。

清晰声音 世界赞誉

聆听十年,我们还听到世界回声。

你听,北京奥运会后,那个叫罗格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情绪饱满地称赞:“无与伦比”。当然,世界看中国、看中国人的眼光是复杂的,这其间不免有猜疑,有偏见。但一种声音却日渐清晰:中国能行!

多年来,外国报刊、书籍、论文,大量预测认为,“中国即将崩溃”;今天,仍有人怀疑“比男人游得还快”的叶诗文服用了兴奋剂。事实将证明一切。曾经和正在的偏见者、唱衰者,稍一抬头便会发现,中国正“自信地成长”——这是回应猜疑和偏见的最好办法。

回头看,我们也应感谢偏激和偏见,它们警醒了中国隐忧,反衬了中国能量,见证了中国成长。

聆听十年,我们感慨:把中国比作一个人,这些年,在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他激流勇进,日益赢得并适应崭新角色。

聆听十年,我们发现:这其间,中国声音日益铿锵有力,充满底气,充满人文气息。与此同时,世界对中国的回音,也更加明朗——中国,中!

篇二:中国发展模式系列文章综述

目 录

中国发展模式: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什么? ......................... 1

如何看待中国发展模式?....................................... 3

中国发展模式总结 (2012-04-18 20:26:31) ....................... 5

人民日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GDP? ............................. 7

GDP为什么不可靠? .......................................... 10

评论:不以GDP论英雄是个高标准 .............................. 12

人民日报:走下神坛的GDP .................................... 13

中国发展模式: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什么?

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日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随着目前经济危机中

经济组织(从G2到G20以及其他组织)的出现,中国的力量及其最近所产生的国际影响不可避免地使其站在了全球领导秩序的中央。是什么构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对国际发展意味着什么,中国会如何在应对全球发展的挑战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发展中学到些什么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为人们思考中国经验的催化剂,而全球经济秩序的混乱更增

强了人们关注中国的兴趣。在国际范围内,人们开始追问中国之崛起对于低收入国家、削减贫困的重要意义。要向中国学习经验的地方有很多,同时,中国的崛起也给传统的发展秩序带来挑战,人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动力根源于其国内发展策略,要适应中国在低收入国家中的存在,以及它所提供的替代发展道路。

有?中国模式?吗?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组织结合起来,并

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做法?我认为,没有能够简单地概括中国改革经验的?模式?,即使可以归纳出某种模式的话,也只是关于发展过程的模式,而不是发展规划或政策?良方?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验性的、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为了能够成功,可以保留那些有用的东西,丢弃那些无用的东西。这种方法体现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口号,以及邓小平关于?黑猫、白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评论中。

中国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即使是改革开放的设计者也是想象不到的。在此期间,中国领

导集体追寻的三大目标是: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其中把稳定作为工作的中心和改革的顺序与速度(即何时前进,何时退却的问题)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中央领导层鼓励创新,允许地方根据具体条件调整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实施小步前进、定期评估的发展方略。这种方略从农业集体化和建立特别经济区开始,到国有企业改制、放松劳动力流动监管、发展市民社会组织及建立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对中国改革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是建立一些新的体制、机制,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社

会发展情况而对原有制度进行灵活调整。在许多关键时期,中国的制度瓶颈体现出来了,如缺乏清晰的产权制度、独立的法律体系、责任体制和管理组织等。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而且,

这些在早期快速发展时期确立的旧政策和旧体制有可能日后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目前的金融危机是进一步观察中国发展?模式?的好机会,看中国能否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中国政府面临着重构经济体制、减少出口依赖和刺激国内消费的巨大压力,同时要全方位地维护经济安全。这场危机会给中国应对这些难题提供一些政策空间,但政府这样做的同时,还要满足国际期望,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中国改革的显著特色不在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良方?,而在于它根据特定政治、制度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虽然中国的许多特征,如领土广阔和生产力强劲,使其与众不同,但没有必要以此把中国看成是一种例外,而是应该从它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实现了结构和人口转型的方法上来了解它。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蓝图,这就需要在解决问题和应对环境变化时的创造性与创新性。

对比视角下的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人们经常参考东亚?发展型国家?的经验来评价中国的改革。虽然中国在国家投资实现经济目标方面和它们有某些相似性,但也存有许多重要差异。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政府机构改革和建立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双重任务,中央以下机关在实现地区发展方面有着更高的自主性,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况影响了中央政策在具体落实时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与东亚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利于协商发展战略和单纯的国内制度重组。中国在参与国际机构时会遭遇到更加复杂的磋商与谈判,而且中国也没有东亚邻国们那么多的时间去适应这些多边贸易规则。

最近,国际发展方面的争论是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包括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往来,是否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了挑战。虽然?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原则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而且对政策的关注也开始转移,甚至一些人就?北京共识?达成了一致。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代表了一种替代发展模式,不同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正统与援助模式。中国作为世界贸易伙伴、投资者和生产者,一直强调国家间的友好合作与互惠互利,现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除了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外,中国还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援助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政策。

中国的崛起对国际发展意味着什么?

中国的崛起不仅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前者,中国立足于当地实际而积累的中国经验能为有着不同政治制度、资源能力、政策制定与落实能力的国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但并不一定要指导它们的具体实践。中国力图维护其长期经济和政治利益,尤其是能源和资源安全,将进行与贸易和投资密切相关的发展援助,这会引起国际投资不足或已撤出、私人投资收益较少的国家或地区建设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西方投资者将重返上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发展投资,而且如果中国成为一种替代援助国,西方国家也将重新考虑对受援国所提出的限制性条件是否合适。

从微观领域来看,中国在削减贫困、保障食品安全和基本医疗、教育或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经验,但可能的经验受惠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中国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在积累经验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需要一些伙伴来更有效地来分享这些经验。其他国家要求?从中国获取经验?的要求此起彼伏,但却没有连接信息供需的机制。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寻求解决具体问题方法的人与这些理解并研究中国经验的人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有效机制。

在中国建立一个?开发基础部门?(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是实现上述目标的

因为?模式?一词有示范(pattern)的涵义,但在中国并无此意,所以,我在这里用?中国模式?这个词时就得十分小心。其实,我更倾向于?中国模式?是?中国案例?的意思。今天所说的?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应该是概括了中国60年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强调的是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我认为?中国模式?最简单的描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至少包括这些内容:一、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二、坚持结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和进行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三、高效率的政府,高度负责地管理国内事务和恰当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逐步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遵循国际规则。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从中国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从中国促进世界和谐的政策,以及从中国国力和民心看,在21世纪出现?中国霸权?只是一种想象,而绝非可能发生的事实。从世界发展的多极化方向看,也不存在产生新的霸权国家的环境。

任何模式都没有普适性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有一本新书《当中国统治世界时》(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推断中国在2050年将成为最大的经济体(高盛推断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是美国的两倍),这是过于乐观的预言。即使如此,中国的人均值仍远低于美国。幸而雅克最后的结论与骇人的书名相反:中国不会统治世界,他认为从中国崛起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会重新坐上世界优秀文明的前列位臵。欧美人可能会更多地阅读孔夫子,中国人可能更多地阅读莎士比亚。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需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 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我担心他的武断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不过最近福山对日本杂志谈到,或许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他认为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可以概括为?负责任的权威体制?,可见西方对中国模式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在实践中完善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臵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例如,过去,联合国维和活动中国没有参加;而现在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提供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毒品泛滥、疾病流行等等,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

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完善。中国建设本国和谐社会和为促进世界和谐的发展方向是坚定不易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 赵启正。本文系作者在2009年1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办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的主题演讲。)

中国发展模式总结 (2012-04-18 20:26:31)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模式总体上是属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范畴,但又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走上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均具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特点而又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本来想突破苏联模式,但实际上却强化了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发展模式按时间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6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阶段。

二战之后,世界进入了以美、苏各自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采取的是孤立、禁运、封锁的遏制战略,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敌对立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声援新中国。1950年10月2日苏联就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苏联还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经济上、技术上给新中国必要而及时地援助。苏联作为世界上

下页高中作文